硬件软件双轮驱动 福建晋江富了“口袋”也富“脑袋”
富了“口袋”,也要富“脑袋”。作为全省县域经济首强的晋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将目光投向广大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坚持硬件和软件双轮驱动,点亮全市乡村文化。
疏通“毛细血管”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前提是搭设公共文化平台和载体。
在位于晋江海边的深沪镇文体中心,深沪船馆和深沪民俗风情馆显得很特别。如今,这两个收藏馆,既是当地村民缅怀祖先、铭记海洋文化的重要场所,又是游客的必来之地。
去年以来,为加强文化载体建设,晋江全力推进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目前,晋江在全市范围做出要求,村(社区)综合文化室室内建筑面积不少于120平方米,可参照“六个一”标准建设,即1间多功能文化活动室、1间图书馆阅览室、1个文化广场、1套群众体育活动器材设备、1套简易音响设备等文艺器材、1支文体活动队伍。
去年,晋江投入500万元推动36个基层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每个村(社区)补助10万~15万元,推动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落实“六个一”建设要求。打造磁灶镇延泽社区、安海镇上垵村等基层文体服务中心示范点。
晋江素有“戏窝子”的美誉,为了满足群众举办文化活动的硬件需求,只要是新建、改建的戏台项目都可以申请资金补助,一大批过去的旧戏台得到翻新。
“我们在城乡建设和完善文体中心、图书室、戏台等硬件,旨在打通制约乡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任督二脉’,让‘毛细血管’旺起来。”晋江市文体新局局长柯国林说。
政府购买服务
跟往年相比,深沪镇狮峰村村民特别有戏福。今年,他们不仅能多看上5场由晋江不同的民营剧团带来的高甲戏,而且戏金由政府埋单。
近日,记者来到狮峰村,亲历该村看戏的“盛况”。当晚有一场由晋江市小百花高甲戏剧团演出的高甲戏,戏还没开始,村民们就挤得满满当当。晚上,演出一开始,远近十多个村庄的村民汇聚而来,颇为壮观。
晋江市小百花高甲戏剧团团长颜迎梅告诉记者:“本次剧团下乡演出,是晋江市政府以财政购买服务,这种形式为戏剧团发展注入活力,也为民营剧团与农村戏迷交流搭建起好的平台。”
柯国林认为,晋江经济发达,财力相对雄厚,这为反哺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在反哺乡村过程中,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输送各类文化产品下乡入村,十分必要。
近年来,晋江重点打造了“文化名家晋江行”“晋江戏剧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持续开展戏剧会演、南音会唱、灯谜会猜、诗词会吟、书画摄影会展等活动,乡村文化辐射面逐渐增加,参与度逐渐提高。此外,整合资源,持续办好闽台东石数宫灯、安海元宵端午中秋等民俗活动。
发掘传统文化
近日,一场以“身边故事、共同铭记”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在晋江西园街道洪富故居前的文化广场举行,吸引数百名村民参加。
洪富是晋江西园屿头人,明朝一清官,官至四川布政使左参政,留下不少被后人铭记的事迹。在当地文体部门的帮助下,今年以来,西园街道收集和整理了洪富的12个故事,投入20多万元,以洪富故居为载体,建设洪富文化教育基地,并整合故居周边场所,建设社区健身中心和文化广场,成为当地群众公共文体活动的好去处。
在晋江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像西园街道这样挖掘传统文化的案例十分普遍。晋江市文体新局文化科科长陈诗章告诉记者,晋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掘遍布全市农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古为今用,是基层文体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记者走进磁灶镇苏垵村黑茶古体验基地,看到不少村民正围观黑茶古技艺传人陈树芳制作“黑茶古”。苏垵村将黑茶古技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黑茶古体验基地,布设“黑茶古”制陶技艺展示区。
安海镇下山后村“刣狮”是以各种农具为武器,通过武术和技艺结合而成的“狮阵”,从清朝一直延续至今。去年,下山后村修建一个公园,融入“刣狮”文化,讲述下后山村的文化历程。目前,下山后村正积极推进省级“非遗”申请。不少村民表示,学习“刣狮”对身体有益处,借着村里的平台,希望能把这个文化的根脉延续下去。
“传统文化,是晋江人的根,我们发掘出来,将其融入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去,很接地气,效果十分显著。”柯国林说。(记者 刘益清 何金)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