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异类来福州了! 《又见国乐》10月23日上演

27.09.2016  15:10

  福州晚报9月27日讯(记者 翁宇民)2013年,《印象国乐》诞生,这种叫做“民族乐剧”的新形式让人们眼前一亮。时隔两年,其姊妹篇《又见国乐》,沿用此新曲体再次冲击中国民族器乐创作领域。记者昨日获悉,《又见国乐》今年再踏巡演征程,10月23日将在榕城上演。

   音乐也能“修旧如旧”?

  什么叫民族乐剧?以《又见国乐》为例,它打破了传统民乐的创作方式和理念,在音乐与戏剧情节、舞台呈现相配合的过程中寻找平衡,另辟蹊径,为中国民族器乐创作模式提供了又一种可能。

  《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高山流水》《春节序曲》,这些《又见国乐》的选曲之经典毋庸多说。但怎么重现经典,却是一条难走的路。

  《又见国乐》的作曲姜莹和导演王潮歌一起理出了核心创作思路——“修旧如旧”。姜莹认为:“好的改编经典是要抓住其本身的精髓并加以发挥放大,而不要破坏它,这样才能真正传承下来。”她理解,中国传统经典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基因”好,最珍贵的岁月“包浆”在它上面,它涵盖了大的美学、情感和岁月积淀。只是它离现代审美有些久远,一旦抓住其精髓不破坏,再赋予它一些新的现代审美,一定能让传统的美再次发出光芒,被老百姓喜爱。

   民乐和谁“跨界合作”?

  《又见国乐》抓住了每首作品最精髓的部分重新改编。如《春江花月夜》在它原来大美大雅的主旋律上增加了用箫演奏的副旋律,和琵琶构成双重对话,通过配器手法、调整速度来变化乐曲的情绪,并把原曲中一些细节做了放大处理;《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两曲合并到一起重新编配,保留了乐曲原本的风格。在改编中并没有过多复杂的现代作曲技法,而是利用作曲手段,将有些单曲体的音乐结构变得更加丰满,层层递进,富有内涵。

  观看《又见国乐》,全程没有给观众开小差的机会,一环扣一环,音乐和戏剧紧密结合,让观众看到演员不光要演奏,还有话剧的台词、舞蹈的动作、戏曲的吟诵,也有声乐演唱。加上舞美、灯光、多媒体的结合,呈现出了一个新的形式和舞台效果,让民乐跳出固有的圈子,与其他舞台形式跨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