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人申报参评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技艺传承人

28.08.2014  19:23

  日前,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显示,共有62人申报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从7月4日《武夷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的通知》发布之后,到8月15日的申报结束,近百人打电话咨询,88人向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领取了申报表,62人递交了申报表。

  目前,评审委员会正在对申报人进行审核。审核将在8月31日结束。

  申报受广泛关注

  62人。对于23万人口的武夷山来说,这个数字很小很小。对于过半人涉茶的武夷山的茶产业来说,这个数字很小。对于茶企超过2000家的数字来说,这个数字也很小。然而,对于最终只有不超过6人能够被认定为传承人来说,这个比例却是挺大的。

  从7月4日开始,7月和8月,武夷山茶人谈论的最多的话题,便是第二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申报。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评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武夷山市公布了首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从2006年到2014年,时隔8年之久。在这8年的时间里,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产业获得迅速的发展。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传承人”与“好茶”二者之间是可以直接划上等号的。毕竟,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就是“精湛技艺”的“代名词”。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是中国制茶技艺里程碑的巅峰。它也是武夷山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用这种技艺制出的部分发酵茶(俗称“半发酵”)的岩茶,即乌龙茶,香清、味醇、性中和,当是茶中佳品。

  据考证,这种工艺起源于清代初年。当时,曾在武夷山修志的文化人王草堂在《茶说》一文便作了记叙。这种“摊、摇,先炒后焙”等工艺也大受时人赞赏,曾任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梁章钜发出了“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的感叹。武夷岩茶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传承300多年,得到茶界高度重视。当代着名茶叶专家陈椽说过:“武夷岩茶的创制技术独一无二,为世界最先进技术”。

  申报人分布区域广

  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市岩茶厂、武夷山市夷发茶叶科学研究所、武夷山其云岩茶有限公司、武夷山市跑马岗岩茶厂、武夷山市仙茗岩茶厂、武夷山市三香茶业有限公司……不管是坐落在武夷街道的茶厂,还是坐落在星村镇的茶企,抑或是坐落在其他地方,但凡是会一点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并从事茶叶制作有一定年头的制茶人,大都递交了申报表。

  当然,62人里有部分是很有希望的,有部分则是以参与为主的。

  19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评审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就传承人申报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讨论和部署。21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评审委员会主任、武夷山市文体新局局长林建江说:“估计第三批申报的人也会很多。

  7月,《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评审细则(暂行)》(以下简称《细则》)发布之后,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组组长、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刘国英表示,《细则》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既有利于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的传承,也有利于武夷山的制茶人在生产过程中参照执行,达到或接近、甚至超过《细则》中的一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