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民互动参与城乡文明创建:文明新风 八闽和煦

14.08.2017  17:43

  文明,塑造城市之形;文明,成就发展动力。

  8月5日,厦门市思明区“文明微行动”走进厦港街道的沙坡尾。几十名市民自发组成的“文明寻访团”,在宣导文明的同时,一起领略新文明街区的美——街净,景美,文化活,志愿文明处处有。

  这是沙坡尾提升改造“参与式治理”的一幕。长期以来,志愿者们奔走相告,共同缔结街区的文明公约——《沙坡尾文明公约》。他们自己动手,设计队旗、队徽、队服,组建自己的志愿队伍。他们亲身参与,在坞内巡逻宣导文明,用自己的言行感染每一个游客。

  不只是厦门,在全省各地,全民互动参与已经成为省内城乡文明创建的重要动力。群众既是创建的主力军、受益者,也成为创建成效的检验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不是单纯为了这块‘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给广大群众带来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和新实惠。”福建省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福建省坚持从群众反映强烈的具体问题入手,着力整治市容市貌、优化城市秩序、改善社区小区环境、完善城市公交系统,不仅给居民带来了可观可感的变化和实惠,更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对此,家住三明市四路社区的居民周丽丽感触很深:“以前下班后,在社区里找不到休闲去处。现在好了,社区活动中心功能不断提升,看看书、下下棋,或者打打乒乓球,选择很多。

  生活之“”,得益于公共服务设施之“便”。将社区、村镇作为创建攻坚的着力点,福建省下大力气推进功能配套、服务提升。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级公共图书馆90个,文化馆97个,博物馆119个,乡镇(街道) 综合文化站1125个,行政村和城镇社区文化服务点(含农家书屋)13918个,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规划建设民生超市、立面整治等一批公共服务升级版项目,深入持续推进城市精品工程、民生工程,新建公交站台、新增公交车……围绕更好地满足群众便利化需求,我省多措并举、不遗余力。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交通设施、环卫设施、雨污管网等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加码,拉长了城市的功能短板。今年,福建省将全面启动365个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年内要建成100个以上及主要配套管网,力争3年全部建成投运。并持续推进厦门、福州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争取有效打通城市排水“经络”,推出一批有福建特点的、可复制的、可推广的样板工程。

  如果说硬件建设是文明城市的“外表”,那么市民的素质就是文明城市的“灵魂”。

  有序排队不插队,公交车上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出入电梯间先下后上……在厦门,《厦门经济特区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已列入2017年立法计划。而今年9月1日,《三明市市区文明行为促进办法》也将正式施行。这些办法和条例的出台不仅是省内各市创建文明城市中的成功实践,也有力推动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

  此外,福建省着重在加强教育和引导上下功夫,不断深化“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文明”城市管理三部曲,引导“文明规矩”向“文明习惯”逐渐转变。

  城是文明城,村是文明村。精神文明创建,从城市向农村不断延伸。“创十星、评十户”,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勤劳致富星、社会道德星、遵纪守法星等乡民道德模范频频涌现。点上开花,面上带动,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八闽大地到处吹拂文明新风。

  同样,因势利导,福建省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把“满意在福建”活动重点放在抓自建、促共建上来,引导各个行业出尖兵,出服务。法院、税务、电力……各行各业开展优质规范服务活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练兵,推行服务承诺,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文明新风沐八闽。当文明成为市民自觉的行为方式,沉淀为城市的精神气质,它不仅是福建宝贵的无形资源和重要的发展环境,也将成为八闽的核心竞争力和亮丽的名片。(福建日报记者 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