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县汉溪村:打通农田基建“神经末梢”

28.05.2014  11:51

  农田基本建设,大点的报项目就有钱来建,但小路、小桥、小水利等直接影响耕作和收成却够不着报项目的“三小”工程怎么办?26日,笔者在光泽县崇仁乡汉溪村了解到一个“村里雇机械、买材料、请师傅,既省钱、透明又能办成事”的打通农田基本建设神经末梢的好办法。

  汉溪村共10个村民小组,1537亩耕地分布在汉溪流域两岸的20多个山垅。由于每个山垅就有一条小溪,多年来,5万元以上的机耕路、桥梁、水坝水渠等都经过报项目争取资金基本建完,但许多小桥、接小山垅的小路和拦溪的坝及排洪的渠等却因为规模太小达不到上报项目要求,而无法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要钱,够不着项目,但这些“三小”工程的作用却不能小看。汉溪村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李文清说,接通一段路,那片田就有人种了;建一个小坝,那片田就不旱了。虽说是东几亩西十几亩,全村算起来也是几百亩,通路通水就能产粮增收,断路断水就会被抛荒。耕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更是国家安定的物质基础。于是汉溪村想出了一个村里雇机械、买材料、请师傅的“家庭基建”模式。

  八子塅两个小山垅共有耕地60亩,由于没接通机耕路,农资下田靠肩挑,犁田耙田靠牛耕,处于半抛荒状态。如果公开招投标发包,开1000米机耕路和架一座小桥至少要4万多元。前年底,村里采取“家庭基建”方式,雇钩机、买水泥、请师傅,再请一个村民现场计时、监督,只花了2万元就把机耕路接进了山垅。实现了耕作运输机械化后,村民就在田里搞烟稻轮作,亩纯收入从原来不到800元提高到近4000元。

  旧庄垅30亩田,因少了一座桥,不但机械去不了,犁田耕作、挑肥挑粮都要绕道1公里远,长期处于粗放耕作状态,亩产量不足300公斤。前年冬季村里出钱买钢筋、水泥,请本村师傅,请一名老党员监督,只花3500元就把4米长、2.5米宽的水泥桥架好了。30亩田头季种烟,二季种水稻,不但水稻亩产提高了100多公斤,效益也提高了3倍多。

  汉溪村年村财只有25万元,由于用“家庭基建”模式建“三小”工程,少花钱却办成了大事。加上去年投资5万元,接通了11处5000米机耕路和4座小桥,两处排洪渠,全村基本实现了农田基本建设通至神经末梢。耕作条件的改善,有效调动了村民种田的积极性,全村1537亩耕地,有的搞烟稻轮作,有的多亩搞菜稻轮作,几乎没有抛荒田。 ☉邱盛林 刘细泉 张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