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乐县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新途径
二十多年来,将乐县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这条主线,围绕如何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力度,力争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内容、方式、方法上实现新突破,是该县各级党政组织的一项突出任务,也是该县从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长期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通过开展“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十星级文明村”这“两创”活动,通过实施“文化小康”工程,通过广泛开展 “联户扶农”活动,通过开展“四百”和深化“三送一解”等活动,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新途径,使将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处在常抓常新、充满活力的局面,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一、背景和现状
上世纪八十年代未,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当时农村突出的“脏、乱、差”问题,改变旧社会遗留给农民的旧习俗、旧习惯、旧观念和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面貌,激发农民追求健康向上新生活的热情,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1990年,将乐县创新农村精神文明进村入户的载体,借鉴当时县城评选“卫生之家”、“五好家庭”、“文明之家”的经验做法,高唐镇常口村在全县率先开展了“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十星级文明村”这“两创”活动,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促进农村经济等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成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示范点和创十星评十户的发源地之一。
“两创”活动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将乐县推进“以城带乡、以乡促村”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一项重要载体。它内容丰富,形式活跃,群众喜闻乐见;它的每一项活动,每一项形式都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深得农村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欢迎。二十多年来,围绕创建文明村镇,将乐县一以贯之,持之以恒地坚持了“两创”这一主题,还不断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新途径,从而使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形成了人人参与、共同创建和常抓常新、充满活力的局面。目前,全县13个乡镇和135个行政村中有一个乡镇(南口乡)被授予省级文明乡镇称号,古镛镇、高唐镇、万安镇、安仁乡等8个乡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乡镇称号,有76个乡(镇)村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十星级文明村镇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一个主题,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增强农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着眼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将乐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所有活动载体,都是围绕着这一目标,在“创十星、评十户”和创建“十星级文明村”这“两创”活动的框架下来进行设计的。“两创”活动是将乐县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要形式。它融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的建设为一体,既成为农村建新村、奔小康的综合工程,也是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的重要载体,对推动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创十星、评十户”活动是针对农村“双文明户”而设计的活动载体,凡在勤劳致富、社会道德、遵纪守法、团结和睦、爱护公物、诚实守信、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卫生整洁、生态环保等十个方面都达标的即评为“十星级农户”,“评十户”活动是评出“十佳单项典型户”。创建“十星级文明村”是针对文明村设计的活动载体,凡在经济发展、村财富有、计生达标、治安稳定、爱国奉献、科技兴村、崇文重教、移风易俗、村容整洁、党建加强等十个方面全部达标的行政村,即可评为“十星级文明村”。两个活动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对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两创”活动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勤劳致富奔小康这条主线,促进道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妥善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两创”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找准了农村两个文明的结合点,突出“勤劳致富”,增加科技含量,体现了奔小康的内容。“两创”活动有利于农村环境卫生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两创”活动有针对性地设立了卫生整洁星和生态环保星。环境面貌是人的直观面貌的一种直观体现,在“两创”活动中都把整治村容村貌,把环境建设和环境美化工作作为重头戏来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村容村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两创”活动还激发了农民追求健康向上新生活的热情,提高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陈规陋习逐步被克服,自觉抵制邪教、反对迷信,相信科学蔚然成风。至今,将乐农村没有一个法轮功练习者。
(二)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创建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乐县结合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和农村实际,每5年对十颗星名称、内容进行一次评审更新,组织“十星级农户”、乡镇村(居)民代表、部门单位代表和党员等召开评议会进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通过县内政务网广泛征求意见,最后由县文明委会议审定。201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根据中办、国办《意见》要求,对“十星”设定和内容再一次进行反复讨论,通过20多年来的不断更新,十星名称由原有的勤劳致富、爱国贡献、遵规守法、计划生育、学用科技、学文重教、移风易俗、清洁卫生、家庭和睦、助人为乐等“十星”调整为现在的勤劳致富、社会道德、遵纪守法、团结和睦、爱护公物、诚实守信、文化体育、计划生育、卫生整洁、生态环保等“十星”。
发展是硬道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发展也是硬道理。1996年,三明市委下发文件把将乐的“两创”经验向全市各县(市、区)的广大农村推广,将乐县是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委确定的“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多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先进县,2015年7月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四届省级文明县城”称号。为了实现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发展的目标,该县结合实际不断推出新做法,经历了七次创新。即: 1997年提出“六有六要”做法;1998年提出“六好十化”的创建目标;2001年开展 “联户扶农”活动; 2006年创建“宣传文化中心户”; 2009年开展“四百活动”; 2010年建立社区邻里中心; 2011年开展“三送一解”活动。
(三)坚持群众主体,典型示范引领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在群众自觉广泛参与下,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近年来,将乐县精心设计的各种创建载体,都是本着从便于群众登台唱主角为出发点的。农民最讲实际,他们最盼望的是脱贫致富,最害怕的是增加负担,最厌烦的是空洞说教,最需要的是提供服务。基于这种认识,将乐县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紧贴村里经济、紧贴农民实际,紧贴农村农民生活需要。无论是“创十星、评十户”活动,还是“六有六要”、“六好”、“十化”和近年来轰轰烈烈开展的“联户扶农”、“四百活动”及“三送一解”等系列创建活动,都是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和迫切愿望出发,牵动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各行各业及各部门工作的方方面面,做到进村入户工作目标明确和工作责任到人,从而吸引多层面的农户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群众文明创建工作的热情,是将乐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富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建立示范点,实现城乡联动、由点及面的创建,是将乐县坚持的又一个典型经验。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高唐镇常口村是“两创”活动的发源地。近年来,该村全力组织“文化小康”工程,把加强农民素质教育,培育新一代“四有”知识型农民,作为提高村民素质的首要任务来抓。围绕农业生产,该村充分利用文明村民学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烟叶生产培训,每年办班都在10期以上,仅烟叶生产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500元左右,科技贡献率达45%以上。同时村里投入2万多元建立了一条集科技、文化、政策宣传为一体的农民文化长廊,为村民提供了一个学科技、学文化,了解政策的活动场所。村里为解决各类政策法规、宣传到户和美化厅堂的矛盾,还率先在全县设立了“家政栏”,建立了科技示范、法制宣传、计划生育、时事政策、道德建设等五种中心学习园……在创建活动中,每个村民都能从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创建活动实践中。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专业村万全乡竹舟村是近年涌现出来的又一个典型村,该村认真组织了“文明入村巷、科技进农家”活动,使全村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来的实惠。乡里村里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想干不敢干,敢干不会干,产品卖不出”的难题,先从干部为农民服务上抓起。围绕服务做文章,乡村干部本着“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的宗旨,为农民请来了技术员,为农民提供试验示范、科技培训等系列服务,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实验田和推广站。乡村干部还自投资金,积极入股,创办了集果业、食用菌等农产品为一体的“惠民股份有限公司”,与农民利益共享,给农民吃了“定心丸”。 在将乐,“两创”、“联户扶农”、“四百”活动及“三送一解”等系列活动,是吸引农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块块磁石,同时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的突破点,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结合点,更是发展经济,实现五个文明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最佳切入点。创建活动的一串串足迹,是使农村文明新风拂动的催化剂;一个个“联户扶农”、“四百”活动及“三送一解”的生动事例,就是一个个传播文明的使者。
三、经验启示
将乐县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以下启示:一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贴发展的主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的发展,绝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五个文明协调共进的过程。同时,在发展的主题框架下,坚持紧贴经济、紧贴实际、紧贴农村群众的生活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这是农村保持精神文明建设长盛不衰的灵魂。二是在内容和形式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主题不变,镜头变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将乐的现状来看,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乡镇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旧社会遗留给农民的旧习俗、旧习惯、旧观念,还将长期存在,全面实现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需要我们围绕一个主题,长期创建,同时又要移步换景坚持创新,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永葆活力的源泉。三是各级领导求真务实,不搞花架子,带头组织实践,真正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基层,带头创建,真正转变观念,真正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与经济工作同样重要的位置,真正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实践者,这是抓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奥秘所在。
将乐县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经验给我们以上三点启示。其中,最让人心动、最耐人寻味的一条便是,创建活动的设计唯民所需,从民所愿,以民为本,育人兴村。该县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着眼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突出发展是硬道理这一主题,做到了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让农民处处得益于精神文明建设,从而使农民打心眼里认同和追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共将乐县委文明办供稿 林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