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特困乡的嬗变之路
下党新村一角
宁德网消息(吴苏梅 吴加元 文/图) 7月28日,在森林茂密的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后山,25岁的下党村返乡创业青年王培根正与同伴查看厂房建设情况。今年初,长期在外经商的他被家乡发展前景吸引,带回4个年轻同伴,5人共同出资近100万元,设立星农畜牧专业合作社准备养殖野山羊。他说,“我们看中家乡的好山好水,加上村里推广定制消费扶贫项目,不愁销路,我们只要专心把羊养好。”
王培根是近年来众多下党回归的农民之一。这个曾是闽东四个特困乡之一乡镇,如今,早已摆脱“五无”尴尬局面,旧貌换新颜,那些曾因穷困纷纷背井离乡讨生活的人们纷纷回乡谋求新生活,新发展。
一个学生的幸福生活
吴太娟是下党乡王坑村人,家里母亲残疾,父亲靠务农维持一家四口生计。此前,她租住在中学旁简陋的民房里。八年级学期开学时,她拎包入住学校宿舍。
“搬进这里,不仅省了租房费,而且生活过得方便又充实,日子过得很幸福,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呀!”吴太娟连连感慨。
1989年建乡后,下党小学翻开了新的一页。1994年从5间民房里搬进新教学楼。此后,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形成如今占地2700多平方米、教育生活设施齐全的中小学校。
30年前看病得跋山涉水,这是吴太娟长辈们的记忆。建乡时下党就医条件依然简陋,医务人员缺乏。此后,随着上级扶贫力度的加大,下党人就医条件大大改善。如今,卫生院业务用房、门诊室、住院房、工作人员齐全,村民看病难问题基本解决。“此外,院里拥有3台海云工程机器,利用机器每年4次进村入户巡回为村民体检、义诊,为全乡4100多个居民建立健康档案。”乡卫生院院长李健说。
“家里人和我都有健康档案呢!平常不舒服可以直接到卫生院看,可方便了。”吴太娟说。
一个个村庄的华丽转身
30年前,下屏峰村土木房、茅草屋连片,村庄又脏又乱……如今,进村“小高速”公路笔直宽敞,村道干净整洁,座座崭新的砖混楼房林立,脐橙、乌龙茶漫山遍野。许多村民还到广州、泉州等地经商,大家的生活富起来。去年,该村还被列入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村里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进一步得到改善,向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大步迈进。
像下屏峰村一样,下党乡的各个乡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面貌已是焕然一新。
多年来,下党乡利用各种机遇,先后引导自然村群众向位于交通主干线的下党、杨溪头、下屏峰村集聚,按照村庄整体规划,完成街区道路全部水泥硬化、饮水安全工程、电网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人口居住集中化、居住条件大幅提升。
针对交通瓶颈,该乡还先后修建了连接芹阳、斜滩、庆元以及9个行政村通村公路。去年,在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下党进乡公路改造工作,对进乡公路进行沥青路面重铺或水泥浇灌,将普通公路变成高等级“小高速”。下党人“一怕有病痛,二怕养肥猪,三怕挑化肥”成为历史。
下党乡村之变,还变在增收之道。立足生态做文章,下党利用丰富的山林、水电资源,能人带动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茶叶面积5200多亩,脐橙3000多亩,锥栗2000多亩,毛竹2000多亩,新建油茶基地400多亩。建成较大规模茶叶企业5家,生态农业风生水起。依托境内优美的生态和下党、杨溪头、碑坑等古民居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
一种精神的坚守发扬
26年扶贫开发,作为省级特困乡的下党,实现了由“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深山穷乡到美丽乡镇的华丽嬗变,走出一条谋求“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之路。
沉甸甸的扶贫答卷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更是当地干部群众摆脱贫困的不懈追求和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坚守。
下党乡纪委书记陈晓东介绍,多年来,下党在推进各村的扶贫开发中“输血”与“造血”并重,即送资金送项目也送观念,帮助群众转变思想,理清思路,增强“造血”功能。从2004年开始,省、市各部门陆续下派干部到下党部分村庄驻村帮扶。省军区后勤部、省农业厅、工行铜盘支行、建行城东支行等单位还与下党乡开展共建帮扶活动,为下党提供资金、设备等帮扶。省委组织部下派干部到下党村驻村帮扶,推出“定制茶园”项目,利用“消费扶贫+产业扶贫”让先富的村民带动后富村民,研究制定机制和标准,让村民、村集体和引入的企业实现三方共赢,形成全乡农民的增收点。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下党乡得到了一个个扶贫项目。下党乡通过规划,分门别类筛选好项目,分期分批实施,以美丽乡村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乡村旅游开发为重点,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以及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推动项目建设顺利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