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库存,加减之中谋新局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但粮食的库存也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新粮难储、陈粮难出。过高的粮食库存,不仅加大国家财政压力,更将导致整条粮食产业链的“政策失灵”与“市场失灵”。
去库存,刻不容缓!“两会”代表和委员呼吁要调整农业结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增加要素投入,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让粮食供给在减与加、多与少中寻平衡,回归理性。
库存量:玉米压力最大
“这段时间,进口玉米到港价格是每吨1500元左右,国内是每吨2000元左右,内外价差近500元。”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杜鹰说,价差导致国储库粮食压力很大。“库存导致各方面费用都会产生,在许多地方,因为库存太高还存在露天存放的问题。一吨玉米一年的保管费是250块,几千亿斤玉米,费用是非常高的,去库存刻不容缓。”
数据显示,自2012年秋粮上市以来,由于连续3年的主粮供大于求,我国三大主粮政策性库存持续大幅度增加。
“库存压力最大的是玉米,所以去库存更多指的是去玉米库存,包括去老库存和新库存两种。”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点强调去库存的压力来自玉米。
“从‘北大仓’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量’上的发展已近极限。”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赵雨森在小组会上发言认为,黑龙江的玉米库存超历史新高。
在整个“十二五”期间,黑龙江省粮食一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连续五年粮食总产居全国第一位。作为全国玉米产量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在2015年玉米产量达5000多万吨,而目前玉米库存高达9000多万吨。
赵雨森说,由于国内外粮食价差较大,国内粮食购销市场不景气,黑龙江省粮食市场多年以来都是“政策市”,很多粮食都进入了国储库,致使库存粮食越来越多。“库存积压问题已不容小视,粮食储存时间越长,损失越大。”
去库存:减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今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要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整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部署。”赵雨森说,对黑龙江省而言,给玉米作减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一笔。“力争到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重点发展青贮玉米、大豆、优质饲草、杂粮杂豆、春小麦、经济林果和生态功能型植物等,推动农牧紧密结合、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效益提升和产业升级。”赵雨森算了一笔账,“玉米种植面积1亿亩,亩产约1300斤,每斤降价0.11元,每亩减收约145元,1亿亩玉米减收145亿元,如何补?除以黑龙江省总耕地面积2.39亿亩,每亩补贴60元。即把玉米价格下调的损失按每亩60元的标准补给农民,这样就给‘调结构、转方式、去库存’挤出时间了。”
“玉米价格降下来,农民收入要‘补起来’。”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利民街道裕田村党支部书记李培忠说,“要设计更加有效的农业补贴政策,把国家对农业的补贴有效地转化为农民收入的途径。简言之,就是把2015年玉米价格下调给农民带来的损失在‘十三五’期间给补上。”另外,他建议,对土地集中规模在1万亩以上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以及农业园区,购置农机具给予全额补贴,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注入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林毅夫说,推进农村改革,要按照市场的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让一些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回归市场,再通过补贴形式保障农民种植收益。同时,要组织深加工企业进行市场化收购,确保农民粮食顺利出手,不能因此造成农民卖粮难。”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双城市老村长酒业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梅章记同意林毅夫委员的观点,他认为在保证国家战略储备和民生需求之外,应全部市场化。同时,把临储政策规定的仓储保管等补贴费用直接补贴给具备一定规模参与收购的深加工企业,鼓励企业加大力度即时收储、即时生产加工。此外,如果地方财力状况允许,也可以适度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直接补贴支持,让企业活起来。这样,既增强了企业的信心,增加了玉米的加工转化能力,实现增加值,又可以避免大量的玉米超期储备造成的积压、陈化损失,使玉米的“生产、收储、加工转化”快速有效运转,降低国家的临储财政开支,实现良性循环。
“当然,放开市场后的玉米资源,同样可以签订合同、纳入临储计划灵活利用,并不会危及粮食安全。”梅章记认为,粮食同为国家资源,一旦遇到国需民求,任何形式的储备或存在都会无条件地听从和支持国家的调度及安排,这是毋庸置疑的。
“去库存结构调整,要适合消费需要,加强中高端农产品、加工产品的供给,积极探索粮食的深加工和精加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改变多年来种原粮、收原粮、储原粮、卖原粮的模式,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去库存,改变当前我国低端农产品过剩且生产效率不高的局面。”杜鹰说,今年将着重研究粮食去库存政策,以及调整种植结构以更适应当前消费形势。对于老库存而言,主要是刺激下游加工企业收购国储玉米,抛储价格应会相应降低,另一方面,在春耕之时,就要进行调结构,减少玉米产能。
稳平衡:增加生产要素投入,提升产能
“我们国家的粮食从中长期看并不是真正过剩了,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我觉得多一点少一点是技术性问题。”在“两会”记者会上,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强调,保障粮食安全是战略性问题,技术性问题还得服从于战略性问题。“十三五”不追求粮食连续增产,要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
在“供给侧改革”思路之下,对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依然进入战略规划。“十三五”提出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而且要推广高新技术抓好主产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发展规模化的、富有技术含量的、机械化程度比较高的农业,重点提高粮食品质,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教授夏庆友说。
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好认为提高农业竞争力和经营效益,技术进步是关键因素。事实上,作为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多位两会代表委员认为,在我国要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改变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只有农业的生产和市场相匹配,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价值链。”全国政协委员李稻葵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要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降库存,稳平衡,应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淘汰落后的品种。”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说他们村主要搞精品农业、特色农业,按照市场的需求,或者是品种的要求,多种一些品质比较好的农产品,收到很好的效益。
“弱化对粮食数量上的要求,对质量要提出更高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说,粮食库存高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并不是一件坏事,去库存与广积粮的战略并不矛盾,目前出现的高库存是结构性的,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绝不会去抑制农民的种粮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