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APP 2020.1.10: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当代学术话语建构的途径与方法

11.01.2020  10:10

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中国当代学术话语建构的途径与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01-10
作者:戴光荣


当前,中国当代学术“走出去”得到学界关注。学术“走出去”与提升国际话语权,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奋斗目标之一。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话语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探讨中国当代学术话语体系建构十分必要。目前来看,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在一定层面上仍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学术“走出去”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审视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我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学者认为,作为公共知识生产的学术活动,以国家和社会群体的利益作为后盾,有交流与共享的特性。在现代社会里,不管是从学术发展本身,还是从学术活动背后涉及的国家利益角度来考虑,学术国际化最核心的目标就是增强学术话语权,为谋求国际领先地位打下基础。学术话语体系建立在一定的学术理论体系和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之上,增强学术话语权,做到话语资格和话语权威有机结合,从而扩大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

学术话语权是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结果,较一般话语权而言有特定的因素和建构过程。面对全球范围内各类文化交流交锋的严峻形势,如何增强作为文化软实力的学术话语权、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构建具有自身特性的学科、学术及话语体系,从而形成我们自己的学术特色和学术优势。

有学者认为,建构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务必将学术研究质量、国际学术规范与学术平台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术话语权务必立足于学术群体所进行的知识生产与研究基础,并遵循国际学术规范及学术评价标准体系,在学术共同体基础上,提升学术研究的质量,创建更好的学术传播平台,展示并传播学术成果。同时还要扩大对外交流,将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宣传与推广出去,加强国际同行对学术成果的认知、理解和接受。三者有机结合,共同建构学术话语权,扩大中国学术话语权在国际学术圈的影响。

笔者从事语料库翻译研究十余年,在自身成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三者结合的重要性。以笔者在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英文学术专著《汉语译文糅杂特征研究:语料库分析框架及运用》为个案,就中国当代学术话语建构的途径与方法展开思考。

学术“走出去”,关键一点是选题要贴近自身研究基础与现实,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当前翻译学研究在国际学界蓬勃发展,也印证了翻译是繁荣发展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是形成具有国家特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途径。纵观翻译研究历史,翻译研究范式经历了多次重要转变,如语文学范式、语言学范式、解构主义范式、文化范式、语料库翻译学范式等。每一次转变,都涉及学术话语建构及其传播影响。大数据时代来临,翻译研究面临更多的话题与挑战。翻译现象纷繁复杂,涉及众多学科及理论体系、方法。不同译者、不同翻译方法、不同源语语言种类与文本类型、不同翻译规范、不同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都会影响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外众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翻译语言规律性特征,形成了多种研究假设。最初十余年内,西方学者在这个学术研究领域内发出了很强的声音,显示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如何跳出西方学者设定的学术范围,寻找本土语言特征,这是笔者投入语料库翻译研究的最原初想法。笔者从语料库语言学视角,对翻译汉语在词汇、句法和话语层面的糅合特征展开了全新的探讨,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阐述了翻译文本的陌生性,并通过多种语料库方法深入分析翻译汉语的语言特征,得出与西方翻译学界首倡的“翻译共性假设”不同的结论。

笔者将语料库翻译学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该领域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语料库翻译学作为一种综合性强、内容丰富的研究范式,可以涵盖翻译现象的不同方面。通过理论建构,综合研究假设、定性定量描写及多种比较方法的糅合,从而有效揭示翻译的普遍性特征和具体特征。语料库翻译学范式既适用于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也适用于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结合具体英汉翻译实践与理论思考,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的途径,为翻译学研究提供参考借鉴。并从跨学科视角开发出高效智能的语料对齐软件,助推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扩展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摆脱了欧洲翻译学术话语垄断,为其他语种的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有关专著2016年获得斯普林格资助出版发行,到目前为止,国际多家学术期刊发表了英文书评,对该书进行了较高的评价。

学者的研究成果走出国门,获得国际关注与认可,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作为研究个体,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需要借力使力,借助国际期刊、国际会议与国际性学术团体,加强学术交流,分享研究心得,与国际同行一道,提出有参考借鉴意义的理论范式,与国际学术专家群体共同设置研究话题与议程,从而发出中国学者自己的声音。

在当前国际软实力竞争激烈的形势中,中国学术的发展路线应该摆脱过去的状态,从“走出去”作为第一步,实现自我提升,进而“走进去”,从学术自觉走向学术自信。坚持从研究内容出发、提高研究质量,形成学术话语,吸引国际学术界的注意,从而为学术影响力打好基础。在迈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学者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需要做到“学术自觉”与“文化自觉”,更需要做到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

中国学术“走出去”还要减少说教性、武断性倾向的研究成果,让更多具有说理性、规范性、客观公正性特点的研究成果突显出来,让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拥有更多的国际读者与知音。新时代,中国学术“走出去”前景光明,中国学者的成果也越来越得到国际学人的重视,无论在学术研究观点和研究范式方面,还是在本土研究经验提炼和归纳层面,都成为当今国际学界重要的组成部分。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坚守学术自觉与理论自信,中国学术研究群体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中国范式与中国智慧也将成为国际学界所倚重的对象。

推动中国当代学术话语建设,需要理论结合实践,坚守创新引领,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不断登攀,不畏艰险,从而抵达学术高峰。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语料库驱动的翻译语言名词化异常现象研究”(FS2019B1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973901126998874134&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hare_to=wx_single&from=timeline&sourc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