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鼓航线调成"城市更新"范例 撬动城市一连串改革

13.05.2015  11:12

  曾经,上班大军和旅游大军在鹭江道狭路相逢,堵车和迟到,成了常态;

  曾经,人们拥挤在逼仄的码头,任凭日晒雨淋,游客喊累、居民叫苦,老轮渡不堪重负;

  曾经,小木船在厦鼓海域非法载客,险象环生;

  曾经,庞大的人流扎堆在琴岛东南部,摩肩接踵、人声鼎沸,旅游毫无品质可言……

  有时候,动一子,就可以盘活整盘棋。鼓浪屿整治提升的设计者下了这手盘活全局的棋。

  厦门日报讯 始于半年前的厦鼓轮渡航线调整,将解决鹭江道交通的“老大难”问题与鼓浪屿整治提升行动并联,将海上公共交通动线的重构与城市空间资源的整合结合起来,将鼓浪屿静与净的回归,与拓展城市主体功能、平衡城市快与慢有机联系,环环相扣,一动皆活。

  厦鼓航线调整就像一只砝码,撬动了一连串的改革,成为一个颇具指标意义的“城市更新”范例。

  一趟船:伴着钢琴声,旅程更美了

  从一个机场到另一个“机场”,上周五,北京游客裴峥的厦门之旅就是这么开始的。

  一开始,她把坐船去鼓浪屿的地方称作“渡口”。没想到,她看到的却是一个宽敞大气、设施先进完备的高端码头,“跟机场一样”。出发前,很多来过厦门的同学告诉她,鼓浪屿很美,但去鼓浪屿的过程是一种折磨:排长队买票,晒太阳,候船坐船都站着,人挤人……这让她一度犹豫:鼓浪屿还去吗?幸好,她来了。

  拿身份证到自助售票机刷卡购票,在候船大厅里坐了会儿,轻松上船,一切都不是传闻中的那样。

  宽敞的船舱、整洁的木地板、舒适的软座,大大超出她的预想,更让她惊喜的,是船上有人弹钢琴。

  海浪,琴声。她忍不住坐得离钢琴近一点,伴随着海浪和琴声一起摇曳,静静地望着窗外。这首舒缓的曲子她不知道名字,却让她沉醉,“刚上船的时候挺遗憾的,今天海上雾蒙蒙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不过有这钢琴声,感觉雾都是美的”。

  一段路:不再“闯三关”,上班的路顺了

  最近半年,梧村居民吴奕全的起床闹铃,向后拨了半小时。

  吴奕全是鼓浪屿上一家旅行社的负责人,每天开车到轮渡周边停放再登岛上班,以前,这段路需要“闯三关”。

  第一关,行车。每天八九点,市民上班的高峰也是游客出行的高峰。旅游大巴接踵而至,有的停路边,占了车道;有的在调头,阻了通行。吴奕全心急如焚,却只能缓缓行驶。

  第二关,停车。这个时间点要在轮渡周边找到停车位,要有足够的运气。大量旅游大巴不说,自驾游的小车也不在少数,和平码头没车位,英迪格新领荟没车位,甚至连稍远的南中广场,有时车位也被占光。

  第三关,候船。和大量游客同挤轮渡,滋味实在不好受。吴奕全最怕的就是夏天,“从人群里突围出去,全身都是汗,太难受了。

  半年前的厦鼓轮渡航线调整,帮吴奕全一口气扫清了这三道“关卡”,省下的时间,还能多睡半小时。“同样一段上班路,心情却是两重天。”吴奕全这样形容。

  一份情:爱上鼓浪屿,要带家人定居

  “爱上鼓浪屿可能各有各的原因,于我就简单了,看着这些光亮的石板路,自有一番情怀。”上周三,一场小雨过后,张燕仁把拍的照片发上朋友圈,引来众人共鸣。

  一年半以前,张燕仁还在抱怨,鼓浪屿的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巴掌”。2013年10月,曾为央视工作多年的张燕仁来到鼓浪屿,成为一名“新鼓浪屿人”。那时,正是鼓浪屿最糟糕的时候,庞大的人流聚集在小岛的东南部,垃圾遍地、烧烤肆虐、摊贩占道、违建四起……体制上的掣肘,让岛上的城市管理与卫生保洁陷入困境。

  改变从整治提升开始。岛上的管理体制重新理顺、航线调整合理分散客流,心中的“海上花园”,开始慢慢回归。

  “鼓浪屿给了我早晨和晚上。”去年10月,张燕仁告诉记者,早晨和晚上人少、干净、舒服;而刚来时,鼓浪屿什么也给不了他,“地板很脏,很多油渍。”那时,住在内厝澳的他,每天宁愿多绕20分钟路回家,就为了避开街心公园和泉州路一带。

  “鼓浪屿现在给你中午了吗?”昨天记者再问。张燕仁回答:给了一半,中午人还是比较多,但是现在的鼓浪屿很干净。

  到鼓浪屿一年半,张燕仁已经爱上这里,打算带着家人一起长期定居。

  【背景】

  “城市更新”聚集全市资源

  旅途舒适了,道路不堵了,环境优美了,三件看似不相关的事,归根到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一连串宛如棋盘落子般的“大手笔”谋划。

  鼓浪屿整治提升从来不是就琴岛看琴岛,而是一项着眼于城市未来、纳入全市发展大格局中通盘谋划的系统工程。厦鼓轮渡航线调整,正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例。

  这样的“大手笔”还有很多。伴随航线调整,轮渡公司从鼓浪屿管委会剥离,成为港务集团的全资国有子公司。港务集团和平旅游客运有限公司所拥有的码头、船舶等相关港内客运资产注入轮渡公司,形成一体化经营。资源的整合,让运作更加高效,合乎城市发展,也推动国有资产运营跨出一步。

  行政力量也进行了“大手笔”整合。去年五月,岛上城管、环卫、旅游质监三支队伍成建制移交思明区,随后,思明区与鼓浪屿管委会主要领导力量实现一体化。管理体制重新理顺,推动了力量的凝聚、工作的落实、效率的提高,效果不言而喻。

  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鼓浪屿整治提升带来的最大改变之一,这也是这场聚集全市资源的城市更新行动,给我们带来的重要启示。

  【央媒记者看变化】

  项开来(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

  视野广 思路新 手笔大

  从东渡坐船上鼓浪屿,我的感觉是不论候船还是乘船,舒适度和信息化程度都比过去提高许多。针对厦鼓客渡的优化调整,厦门已经尝试过多次,但过去目光都只局限于老轮渡。但老轮渡的客观条件摆在那里,不管怎么优化、有再高的管理水平,也调度不来,历次调整都没有像这次这样明显的效果。这次调整,跳出老轮渡,审视全厦门,最终谋定游客、市民分流的航线调整方案,可谓视野广、思路新、手笔大。

  航线调整不仅带来良好的客渡体验,同时也把鹭江道“打通”了。整治提升开始前,有次国庆黄金周我开车经过鹭江道,堵了半个小时动弹不得;最近,我几次开车经过鹭江道,还没遇上过堵车,挺好的。

  >>期许:看海看山看景 也能看到文化

  鼓浪屿有海有山有景有文化,但最独特的,还要数文化。要让游客看到海看到山看到景的同时,也看到文化。期待鼓浪屿更多地挖掘文化内涵,让游客看到更多文化。

  【心声传递】

  柯乃分(鼓浪屿整治提升监督员)

  准确的定位是根和魂

  鼓浪屿整治提升一开始就具备发展的眼光。这次的整治提升,很好地解决了鼓浪屿的定位问题,“文化社区+文化景区”的定位,充分体现了鼓浪屿的丰富内涵。这个定位是“”、是“”,为整治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整治提升以来,禁烧烤、堵油烟、阻喧哗、促环保,还宜居于民;复办医院、引进医生、健全科室、贴心服务,让居民看病取药省时省钱又省心;增加居民活动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活动,提升了品位。希望整治提升继续加快步伐,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乐建军(岛上居民):

  过渡的烦恼不再,真好

  20年前因工作关系来到鼓浪屿,工作在岛、居住在岛,早已成为一个“鼓浪屿人”。前几年,鼓浪屿最让我诟病的一点在于过渡:每次坐船,都得和大量游客一起排队一起挤,真痛苦。要是碰上节假日,都没法出去玩,只能躲在岛上,根本不敢出岛。航线分流让我们真正拥有了市民专线,过渡的烦恼不再,真的很好。

  李昌琰(广州游客):

  忍不住想要多住几天

  我第一次来厦门,感觉真的像网上说的,就是一个花园城市,很漂亮。到鼓浪屿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很舒服。我来得比较早,八点多就到了,岛上非常干净,根本看不见什么垃圾,人也不多,在这里散步很幽静。岛上生活气息很浓,居民商家素质也很高,让我忍不住想要多住几天。游客码头也很好,很漂亮、很干净,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像机场一样的码头。

  ●2014年4月 厦金航线重新整合,全部迁至五通码头运营。

  ●2014年5月三支执法队伍成建制移交思明区;7月,思明区和鼓浪屿管委会主要领导力量实现一体化。

  ●2014年7月 “鼓浪屿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为鼓浪屿研究搭建一个国际化平台。

  ●2014年8月 《鼓浪屿总体景观概念设计》方案征集完成。

  ●2014年8月 厦鼓海域渡口渡船专项整治启动;10月,厦鼓轮渡航线调整启动。

  ●2014年9月《鼓浪屿景区容量测算与游客流量管控方案》通过,鼓浪屿日最大承载量核定为6.5万人次。

  ●2014年11月 鼓浪屿设置“总建筑师”,原省建筑设计院院长黄汉民受聘。

  ●2014年我市组织专家编写了《鼓浪屿文化提升计划2014-2015》,妥善处理文化创意产业和遗产保护、旅游目的地及社区三者的关系。

  ●2014年《鼓浪屿文化景区社区立法研究》、《鼓浪屿产权不晰房屋建筑管理办法》、《鼓浪屿建设监管管理方案》三项课题研究工作启动,构建鼓浪屿立法体系。

  ●2015年1月 《鼓浪屿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总体方案》编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