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集美下冰雹刷屏朋友圈 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
下冰雹:灌口气温突破38℃,昨日14时许狂风暴雨冰雹突袭
上热搜:被认为是奇观,“厦门冰雹”一度登上微博热搜前15名
市民捡起落下的冰雹放置在手中。 昨日冰雹伴随大风暴雨。 冰雹掉在房顶上。(本组为网友视频截图)本报讯 (记者 薛尧 林路然) 昨日下午2点左右,岛外热浪滚滚,集美灌口一带的气温甚至突破了38℃,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居然还下起了冰雹。
据灌口的市民介绍,当时暴雨伴随狂风,行人纷纷寻找地方避雨。约10分钟后,人们陆续听到有硬物从空中掉落砸在玻璃上的响声,定睛一看,原来是雨中夹杂着冰雹落下,晶莹剔透,像一颗颗“冰糖”。
高温天里能看见冰雹雨,这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不少群众拿起手机录像拍照,有的孩童甚至捡起冰雹放入口中,品尝“冰糖”的味道。这难得一见的“奇观”立刻在朋友圈中发酵,而“厦门冰雹”一度登上了微博热搜榜前15名。
“当时天空很黑,暴雨中夹杂着闪电,我们正准备收摊避雨,就在这时,天空中好似有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宝石掉落下来,我和爱人捡起来,发现是冰雹。”昨日下午,在灌口大道,一位自行车维修摊老板娘周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她兴奋不已,赶忙拿出脸盆放在雨中接冰雹。不一会儿,盆里就聚集了上百颗,“在厦门这么多年,第一次见到冰雹,还是在如此炎热的8月份。”
“当时冰雹一颗颗下落速度非常快,砸在户外摊位上的西瓜上,能清楚地听见清脆响声。”水果摊主陈先生说,原本想赶紧把西瓜收进屋内,当他正准备收瓜时,冰雹雨停了,他赶忙查看西瓜,发现西瓜并未受损。“成冰镇西瓜了!”陈先生说。
“雨停后,我用扫把打扫店门口积水,感觉这些积水的水温很低,我好奇地伸手摸了下,感觉很冰凉。”一家食杂店的店主周先生告诉记者,这些与冰雹一同降下的雨水,似乎和平常下的雨不太一样,非常清澈。
随后,记者又来到集美陈井村,正在田里劳作的村民陈先生告诉记者,7月31日下午4点20分左右,村上空也是乌云密布,忽然下了一阵暴雨,而其中也伴随有冰雹落下,大约持续了15分钟。“最大的冰雹有1元硬币那么大。”村民陈先生说。
相关
为何会有冰雹?
专家表示,昨日下午,灌口附近地面热空气快速上升,大气中形成了相当厚的不稳定层,强对流天气应运而生。充沛的水汽被强烈的上升气流抬升至不稳定层后,受冷凝结为冰晶,这些冰晶不断吸附周围的水滴或小冰粒而变大、变重。当上升气流托不住时,这些冰粒便往下掉。下坠的过程中,冰粒又遇到更强的上升气流,重新被带到高空,然后继续吸附悬浮在那里的水滴或小冰粒,变得更大、更重,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冰粒“长大”到上升气流再也无法“举托”时,冰雹便落了下来。
盛夏冰雹不奇怪
专家指出,冰雹这种强对流天气与热量密切相关。冰雹、强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常在夏日的下午或傍晚出现,就是因为白天在阳光的烘烤下,这个时段能量积聚达到最强,当遇到一定触发条件,就会汹涌释放出来,使空气产生剧烈的上升运动。这也是寒冬少闻雷声、难见冰雹的原因所在。 (本报记者 殷磊)
链接
厦门曾下过
重达7.5千克的冰雹
●1959年2月4日,同安莲花后埔村出现冰雹,冰雹最大直径6厘米,有屋梁被压断。
●1961年3月20日下午,汀溪褒美、路岭一带降冰雹,小麦、蔬菜及树木被毁坏甚多。
●1961年4月5日,同安城关下冰雹,最大粒径6厘米。
●1973年4月1日23时,同安下冰雹,大多如鸡蛋大小,最大的重4千克,所过之处,房屋瓦片30%被击破。
●1973年4月11日,祥桥、西柯、新店、内厝等地下冰雹,伴随大风暴雨,造成2928间房屋倒塌,1.3万亩农作物受灾。
●1984年4月5日上午9时10分至16分,岛内、同安出现飑线,暴雨如注,鼓浪屿同时下了冰雹。
●1986年4月15日4时,同安莲花乡尾林村下冰雹,最大重达7.5千克,全村屋瓦全被击毁。
●2002年12月19日下午4~5时,同安、集美、海沧东孚,以及岛内的高崎、湖里城区等地突降冰雹,部分农作物受损,民航也受到影响。
●2008年5月9日下午3时左右,同安西柯镇出现了冰雹,导致当天航班受到严重影响。
(本报记者 殷磊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