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厦门迎候鸟迁徙旺 成鹭岛当季天空最美的线条

12.04.2016  10:53
  

  蔚蓝的天空,一群黑压压的大鸟展翅飞过,时而低空盘旋,时而变换阵型。还有几只落在水面上,碧波浮动,惊起群鸟无数。 最近,在集美大桥、厦门大桥上空,常能见到成群候鸟飞过。这些匆匆过客,是当季厦门天空中最美的线条。

  据厦门观鸟协会资深的观鸟爱好者山鹰介绍,厦门常见鸟类有350种,其中超过一半属于迁徙鸟。每年春秋两季,冬夏候鸟开始迁徙,厦门作为其中一个“驿站”,为候鸟提供食物和水源。每年夏季,在靠近五缘湾湿地公园的骑马山,100多只栗喉蜂虎在此栖息繁殖。这是它们在厦门城区内惟一的繁殖地。

  厦门候鸟分为冬候鸟和夏候鸟,其中冬候鸟大多来自西伯利亚,夏候鸟则来自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冬候鸟数量更多,常见的冬候鸟有野鸭、北红尾鸲、苍鹭、红胁蓝尾鸲等。夏候鸟数量较少,常见的有栗喉蜂虎、岩鹭、白额燕鸥等。

  每年10月,冬候鸟南飞路过厦门,4月北飞回北方繁殖。夏候鸟则相反,每年3月北飞路过厦门,10月南飞过冬。厦门观鸟协会资深观鸟人林鸮表示,每年的4月和10月都是观鸟的黄金期,其中4月是候鸟迁徙旺季,候鸟数量、总类都是最多的。

  候鸟迁徙过程中往往要飞上万公里。为保证体力,在出发前,候鸟会大量进食,直到体内脂肪含量占到体重的2/3。迁徙中,候鸟大多是成群结队。

  今年厦门气候变化反常,是否会对候鸟迁徙造成影响?山鹰表示,迁徙是候鸟千百年的习惯,期间肯定有遇到气候反常的时期,所以反常气候并不会对迁徙造成太大的影响,可能会在迁徙日期上稍作调整。

  栖息地遭破坏 来厦候鸟少了

  山鹰说,根据近10年来的统计,迁徙来厦的候鸟种类几乎不变,但数量在减少。在同安湾曾经能看到数千只野鸭,现在这样的情况很罕见了。以往一年内来厦的易危鸟种大滨鹬最多会有三四千只,但近年数量减少了很多。厦门是黑嘴鸥的重要栖息地,但不到10年,来厦的黑嘴鸥数量减少了2/3。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厦门本地滩涂减少,能容纳候鸟的数量下降。二是北方重要栖息地遭到破坏减少,导致东亚滨海迁徙路线上水候鸟的整体数量减少。”山鹰说。

  捕鸟、打鸟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林鸮告诉记者,最近在翔安张埭桥附近,他们发现了不少捕鸟网。这些捕鸟网类似渔网,拴在两棵树之间。远远看去,捕鸟网像是透明的,候鸟一不注意就会撞上去。“被捕住的鸟要么一直挂在网上,要么被人捡走。”林鸮说。

  蓝天救援队队员小样告诉记者,他们上山救援、贴路标时,也会发现大面积捕鸟网。捕鸟网有20米长、1米多宽,一片山头有20多个。此前,他们还专门上山,用钳子清理。此外,山上林间还有铁质陷阱,候鸟踩到陷阱,脚就会被夹住。

  林业人员表示,有少数市民会设捕鸟网,他们一年在岛内的仙岳山、湖边水库等地方要拆掉几十张捕鸟网。

  除此之外,城市光污染也会对候鸟迁徙造成影响。大多高楼外壁都是玻璃材质,反光情况下鸟看不清楚,可能会一头撞上。

  候鸟迁徙依靠天象辨别路线,夜间天敌少,容易辨别方向,有些候鸟喜欢在夜间飞行。但夜间城市灯火通明,也会影响候鸟辨别方向。

  哪里候鸟最多

  观鸟时注意啥

  迁徙过境的候鸟都在哪里歇息呢? 山鹰介绍,湿地、滩涂、林间都是候鸟的栖息地。

  市民可以在轮渡码头看见红嘴鸥。大嶝海滨的滩涂上,还有黑嘴鸥在觅食。在五缘湾湿地公园,还不时有野鸭飞过。大部分林鸟躲藏在林间,如天竺山、小坪的山林里,沿着山路边走边看就可以看见它们。一些胆子大一点的鸟儿已经习惯了人居环境,在万石植物园、厦大等城市公园里也不难发现它们的身影。

  保护候鸟我们能做什么?林鸮表示,最重要的还是栖息地的保护。鸟类千万年都在同一个栖息地停留休息,突然有一年栖息地被破坏了,没有地方休息了,这对鸟类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同时,在赏鸟时市民要注意文明观鸟。“尽量观赏自然状态下的鸟类,不要干扰驱赶。可以选择穿颜色偏暗或是迷彩的衣服,太过鲜艳的穿着会让鸟类有警惕心,不要使用闪光灯。”(记者 彭怡郡)

【编辑:林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