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翔安:三招放大好人效应

03.06.2016  15:33
   

  翔安“创业达人”宣讲团成员林金铃和黄全省在新店镇东园社区宣讲。 

   

  新店镇澳头社区群众在观看“翔安好人”流动展板。 

   

  翔安新店镇退休老人陈加兴免费为社区老人理发。 

   

  翔安实验学校教师蔡挥舞放弃午休义务指导学生做实验。 

   

  翔安新店镇东坑村洪德薯成为“创业达人”宣讲团成员。 

  阅读提示:厦门市翔安区建区13年,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共征地11.4万亩,海域退养13.3万亩,20多万名农渔民退耕退养。尽管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但在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过程中,翔安却描绘出一幅和谐画卷,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 

  3年来,翔安向上推荐的60位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中,有3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和“福建好人榜”。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记者走进翔安,与好人面对面,探寻其中的缘由。   

   第一招 发动群众 寻找草根英雄 

  日前,一则微信在厦门朋友圈中广泛流传:19年来一直坚持为社区里的老人免费理发的陈加兴,被全国老龄办评为2015年“全国老有所为楷模”和“全国老有所为先进典型人物”。 

  今年79岁的陈加兴,是翔安新店镇一位退休教师,左脚先天残疾,却坚持骑着三轮摩托车,走村串巷免费为老人理发。“8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离家,我被送进了孤儿院。两年后被人收养,养父母含辛茹苦将我培养上了中专。”陈加兴说,正是有这样的经历,让他萌生了帮扶弱势群体的想法。中专毕业后,他先后在当地多所小学任教,其间学会了理发,经常为学校的贫困学生免费理发。60岁退休后,他开始上门免费为困难老人或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 

  在城市化进程中,翔安有6.8万户、20多万名农渔民退耕退养。当地原本就民风淳朴,多有古道热肠、拼搏进取者,但退耕退养后,群众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很大转变,如何在促进民生保障、落实群众利益诉求中完善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新区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也考验着当地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我们迫切需要典型的引领示范,这一工作做好了,将会有力推进新区各方面的建设。”翔安区委宣传部长曾东生说,2011年,正值新闻战线“走转改”,他们通过多次协商讨论,联合当地很有影响力的媒体海峡导报,在该报社区版推出全新栏目“翔安好厝边”(闽南方言“好厝边”即邻里好人的意思)。通过老百姓提供素材线索,记者深入村居采访,在基层寻找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草根英雄。 

  时任海峡导报常务副总编陈创业告诉记者,这个栏目延续至今,已坚持了300多期。这些百姓身边的典型,经过记者的核实与报道后,一亮相便吸引了读者眼球,在当地产生了强烈反响。他们中有为城市洁净尽责尽力,获得厦门“十佳城市美容师”荣誉的环卫工李兰秀;有与生命赛跑,抢救病人累得躺在地上的医生陈佳山;有出钱出力带领村民致富,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社区书记邱碧月;有面对危险挺身而出,见义勇为的垃圾车司机陈海防……这些人出身平凡,却用实际行动折射出人性光辉。   

   第二招 整合资源 树立平民典型 

  5月20日,气温有些下降。记者来到陈加兴家时,他正在收拾工具箱,之后,他费力地骑上三轮摩托车,朝大宅社区驶去。上午11时,他来到87岁老人陈昭目家中,热情地打个招呼,一手拿着推剪,一手扶着老人的头,开始理发。随后,陈加兴又拿毛巾沾了肥皂,小心翼翼地给老人刮胡子。“他每个月来一次,都是免费的。”陈昭目的眼眶有些湿润,“前段时间我重病卧床了3个月,因为不想麻烦他,就让儿子花钱去请理发师,可是没人愿意上门,最后还是他帮我理了发。” 

  一位好人就是一座丰碑,如何将丰碑树在群众心里?从2013年春节开始,翔安区将陈加兴等55位好厝边的故事,图文并茂地制作成展板放在翔安香山庙会广场,数万群众在前往祈福的同时,也被好厝边的事迹深深吸引。同时,该区还利用节庆日,以展板的形式在社区公园、村居广场、商业大街等地进行流动展示。5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新店镇新兴街,看到两旁竖起了21个罗马柱,上面有21位翔安区各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主要事迹。 

  据统计,近年来,翔安区委宣传部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微信等,大力宣传好厝边的感人事迹,在各行各业中树立了一批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350人。2012年、2014年,翔安区还将这些平民典型事迹汇编成册,编辑出版了两册《翔安好厝边》,让“好人书”继续传递正能量。曾东生说,先进典型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只有让全区群众直观感受本地好人的崇高品质,把一次性的好人宣传变成系统、长久的形象展示,才能让道德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翔安实验学校的省级优秀教师蔡挥舞,前段时间因为积劳成疾住了院,医生嘱咐要休养两个月,可是才过半个月,她就回到课堂。蔡挥舞说:“上了《翔安好厝边》,我非常自豪,我不能辜负这份荣誉。”如今,翔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无私奉献蔚然成风。“眼镜大王”蔡金吉创业成功后,累计公益捐资200多万元;企业家陈青松心系教育事业,一次性捐款750万元;爱心人士郭水来募集善款250多万元,帮助500多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   

   第三招 鼓励宣讲 好人引领新风 

  近年来,如何帮助被征地农民和退养渔民顺利转产就业,成为翔安最大的民生诉求,关乎当地社会和谐稳定。除了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外,翔安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正面引导。从2014年起,翔安从好厝边典型里挑选思想觉悟高、事迹突出的50位“草根名嘴”,先后组建了翔安区“创业达人”宣讲团、“道德模范”宣讲团等,走企业、入社区、进学校。 

  今年49岁的新店镇东坑村村民洪德薯,原本家境贫寒,2009年土地被征用后,获得了一笔补偿款。他利用补偿款在村里办了一家“爱心菜馆”,因为诚信经营生意火爆,实现年收入20多万元。他每年都拿出一半收入做慈善,捐助周边寒门学子。2014年成为首批“创业达人”宣讲团成员后,他每年都会抽出半个月的时间,走村入户开展宣讲活动。26岁的杨益也是新店镇村民,初中毕业后一直无所事事,听了洪德薯的宣讲后深受触动,决定师从他学厨艺。如今,杨益已是当地有名的乡厨,月收入在万元以上。 

  如今在翔安,草根宣讲活动已经蔚然成风,平民典型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用朴实语言讲述动人故事,赢得听众热烈掌声。两年多来,宣讲团走进翔安98个村居,进行了300多场次的宣讲,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好厝边创业达人”宣传团的宣讲活动受到高度肯定,去年被省委宣传部确定为“全省社会宣传教育创新案例”。 

  马巷镇的何厝社区,几年前脏乱差,如今变身美丽乡村治理典型。镇党委书记蔡清说:“得益于宣讲活动,群众思想觉悟大大提升。半年多来,自觉拆除棚圈的有70余户;居民主动腾出房前屋后土地2万多平方米,全部用于绿化、路面拓宽和景观工程建设;居民累计捐资捐物超过300万元,共义务投劳投工3000多人次。” 

  在今年厦门全市的社区书院建设中,翔安区依靠发动群众自觉参与,成效显著。“在好人效应影响下,许多群众自愿捐出闲置的古民居。如澳头、莲塘、何厝等10多个社区捐出了30幢古民居,作为社区书院、乡贤馆等公益性场所。”翔安区社区书院建设负责人吴善营说,这样既节省了建设成本,又保护了古建筑。这些书院里常年围绕就业培训、道德传承和文化传播等开设讲座,成为新时期群众的精神家园。  (福建日报记者 程枝文 通讯员 林瑞声 黄培真)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