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理工学子开办“创新专利班”

09.06.2014  11:36

  “嗑瓜子怎样才能嗑得更快,如何清除牙杯底部四周的污垢?”自从上了学校的“创新专利班”以后,厦门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大二学生邵蕊晶发现,专利发明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神秘。

  “创新专利班”不是哪个老师的课程,而是学校学生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萃智(TRIZ)创新专利班”,大四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侯鹏为团队负责人。

  TRIZ,意为发明问题的解决理论,由苏联学者阿奇舒勒和同事在研究数百万份专利的基础上,于1946年提出。2012年3月,侯鹏在学校公选课“开启智慧的钥匙——创新方法TRIZ”遇见了现在的团队指导老师马林。侯鹏当时是学校创新创业园学创中心外联部部长,他在听了第一节课后,便对TRIZ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师生两人一拍即合:组建学生团队,用TRIZ做点什么。

   一个人的激情万丈

  马林老师接受过系统的TRIZ培训,他在厦门及周边地区开展“创新方法理论与运用”推广,受到企业的欢迎。在他看来,“创新方法”不单是指思维方法的转变,它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发挥作用。

  在学校创新创业园一年一度的项目入园评审会上,侯鹏手里拿着赶出来的策划书,充满激情地向评委们介绍自己的创业项目,准备虚拟注册名为“萃智科技咨询公司”,主要开发创新与创业课程的结合项目,为大学生和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创新方法培训。

  面对着只有一个人的创业团队,评委老师们大为惊讶。最终,侯鹏成功地以训练型项目进入创新创业园,并获得学校3000元扶持基金。

  侯鹏在自己朋友中拉来2个人,又在没有通过评审的团队“挖”了3个人,组成了6个人团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找对路子之前,侯鹏决定和其他成员先沉下心认真学习TRIZ创新理论。团队成员轮流走上讲台讲课,他们还经常围坐一圈讨论:团队到底要做什么?

  按照原先设想,帮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制作创新沙盘……但团队暂时还无法达到这么高的水准。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何不依托创新创业园在学校开创新方法培训班?有了方向,激动的侯鹏立即向学校表达了为同学们开课的想法。学校十分赞同,将他们的项目从训练型项目提升到实践型项目,并给予8000元的创业扶持基金。

  第一期培训的海报贴出后,他们共收到126份报名表,并通过面试择优录取了36位学员。

   创新不再遥不可及

  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同学们的思维发散,讲师往往会要求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讨论:“椰碳运动服运用创新原理中的哪一个呢?”“多孔化原理,将椰子壳烧成活性炭运用到运动服中,形成一种多孔渗水的表面,有利于排汗。”

  在这样的魔鬼训练下,团队成员的能力在短短几个月中得到了迅速提升。去年10月,“创新专利班”第一期课程正式结业。结课时,学员们找出了120项生活中可通过创新解决的问题,还申报了5项实用新型专利。

  今年初,“萃智科技咨询公司”成功注册,并正式更名为“厦门慧尔企业管理(科技)咨询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拥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有4项作品正在审批之中。

  “其实,做专利很简单。”侯鹏表示,很多同学并不了解专利的相关知识。专利分为三种: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型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涉及专业的学科知识,不是团队的业务。而实用新型和外观型专利的发明,在侯鹏看来并不是高不可攀。

  4月20日,随着“创新专利班”第二期课程结束,侯鹏和他的团队正紧锣密鼓地筹备主题为“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第二届厦门理工学院创新发明大赛。“我们计划把第三期‘创新方法TRIZ’培训课程和比赛结合在一起,这样或许更能激发出同学们的创新热情。”侯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