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色鲜明的“司法专科门诊”

04.01.2017  00:01
  专业提升服务,服务赢得公信,公信建立品牌——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两级法院积极推进专业化审判,探索并建立了一批专业法庭,通过先行先试和工作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司法服务品牌,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提升司法为民水平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涉台法庭: 审判“三合一” 架起连心桥

  厦门市海沧区是全国最早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台资台企投资总额占据厦门半壁江山,随之而来的涉台纠纷也日益增多。为了更好保障台胞的合法权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2012年6月,海沧区人民法院率先成立全国首个涉台法庭,集中管辖全市涉台一审刑事、民商事及行政案件。

  涉台法庭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大胆先行先试,致力于涉台司法“一条龙”服务,以审判机制的创新赢得司法公信,被形象地喻为解决台胞法律纠纷的“专科医院”。

  涉台法庭首创跨区域台胞陪审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感受公平正义。此外,涉台法庭在去年还探索建立了参审团制度,首创缓刑考察员和执行监督员制度,实现对两岸人民司法保护的科学性、统一性和公正性,极大提高了司法公信力。

  “这些创新性的司法尝试,帮助在厦台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也让他们看到大陆法院对台商权益的重视,增强了他们对大陆司法的认同感。”海沧法院副院长曹发贵说。

  经过3年多的司法实践,涉台法庭统一了涉台案件裁判尺度,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了台胞陪审员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为台商台胞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有力推动了对台司法互助和司法合作交流。2016年1至10月,该庭共受理涉台民商事案件1004件,比去年同期增长11.80%;已结673件,比去年同期增长42.88%。

  “海沧区法院在涉台审判中所做的工作在台胞、台商中反响积极,广受赞誉,为厦门良好的法治和投资环境加分不少!”提起涉台法庭,有着丰富调解经验的台商黄如旭不禁竖起了大拇指。

  近年来,涉台法庭已经不仅仅是一块专业化审判的“金字招牌”,更成为了沟通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海沧区法院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与台湾学术界、司法实务界人士建立联系沟通的渠道,互派法官参访、参加各种学术研讨活动,司法实务的互动层次不断提升。

  ■劳动法庭:维权更便利 温暖劳动者

  “这个案件你愿意调解吗?

  “可以。

  “好的,现在请用人单位先谈谈调解方案。

  “他的月工资是2000元,因其在工作期间有失职情况,按照单位规章制度,应扣200元。

  “情况属实吗?

  “属实。我同意。

  “双方达成一致意见,请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实际工资。

  这是2016年9月,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劳动法庭运用互联网调解纠纷的一个真实案例。这个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的专业法庭,从2015年1月成立至今,共受理案件1641件,结案1319件,其中,利用绿色通道快速审结农民工讨薪案件502件,涉及标的额1100多万元。

  “这名劳动者现在在深圳,从深圳到厦门,路费、住宿费等成本对劳动者个人来说较高。”该案承办法官杨建伟向记者介绍,“互联网的创新,不仅切实解决了劳动者维权的实际困难,还让更多人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厦门的温暖。

  劳动法庭一方面立足专业审判,建立化解劳动争议纠纷衔接机制,与行政机关、工会等部门实现信息共享,邀请工会调解员、法律援助顾问进入法庭,提升案件的调解和审理效率。同时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将劳动案件庭审现场延伸到工会、工业园区,以案释法,成为职工家门口的法制课堂,增强了企业和职工的法律意识。

  另一方面,考虑到外来务工人员城际流动性大,特别建立远程网络调解室。在这里,劳动者即使身处异地,也可以通过手机视频直接参与到劳动案件的调解过程中,案件处理效率大大提升,减轻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为更好地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劳动法庭还推出“方言服务团”。招募社会志愿者为无法流利使用普通话的劳动案件当事人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方言翻译服务。如今,“方言服务团”的方言服务已覆盖31个地区的主要方言语种,已为40多起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提供方言服务。

  ■交通法庭:互联网+保险 服务“一站式

  地处厦门岛外的同安区路况复杂,交通事故多发。为解决传统案件处理方法效率低的问题,2009年11月同安法院成立了全市首个道路交通法庭,统一受理辖区的道路交通事故案件。

  “交通法庭不仅与交警行政调解进行有效衔接,还为当事人提供立案、司法确认、财产保全、司法鉴定、诉前调解、审判、敦促执行等‘一站式’的服务,以前案件处理的至少要一个月以上,现在最快的只要半个小时。”同安区法院副院长刘辉煌向记者介绍。

  除了专业与高效,交通法庭的另一特点就是便民,这主要体现在保险公司的入驻。保险驻点人员的办公地就在法庭立案窗口旁,从资料单据收集上传到理赔款的最终发放,保险理赔的全部流程均可在交通法庭现场完成。除此之外,在案件调解过程中还能将交强险、商业责任险的赔付纳入其中,极大地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

  据统计,交通法庭自成立以来,共审结各类交通案件8720件,调解撤诉7919件执行到位率为92.65%,自动履行率为91.22%。

  在此基础上,交通法庭还推出“互联网+机动车辆保险”的新举措,妥善处理交通事故发生后涉及先行垫付大额医药费的纠纷,让受害人能够放下医疗费的后顾之忧在第一时间进行精准治疗,避免事故伤害扩大化。

  据交通法庭庭长林云集介绍,目前已有5例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通过“互联网+”方式得到化解,保险公司确认赔偿金额28万元,7名事故伤者得到及时救助,延伸化解机动车辆保险合同、医疗服务合同等纠纷12起。

  ■家事法庭:巧理“家务事” 法官有妙招

  “这哪里像是法庭,分明是个温馨的小家庭。”来到这里的当事人,都不禁会有这样的感慨。这个由审判法庭、调解室、亲子陪护室和开放式等候区所组成的区域,正是海沧区法院家事法庭的“三室一厅”。

  2013年4月,海沧法院试运行福建省首个综合性家事法庭,启动专业化家事审判工作,受理包括婚姻家庭、继承、未成年人监护权等在内的家事纠纷以及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14年3月,家事法庭正式挂牌成立。

  试运行至今,家事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707件,其中婚姻家庭、继承类民事案件660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47件;共审结661件,无一改判,无一信访投诉,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家事法庭的法官皆为巾帼,面对各种家长里短、悲欢离合,她们将法律的“刚性”与法官的“柔性”相结合,用心用行动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庭前判后,将案件审判与区域特点、乡情民俗等融合,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良性联动,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推动建立维权体系。

  她们联合妇联聘请具有社工、教育、心理学等专业背景的基层工作人员担任家事调查员,协助法官进行入户调查;为解决外地户籍未成年被告人缓刑适用难、不利于改造帮教的问题,她们建立起专门的监管与帮教机制;她们依托海沧区社会福利中心设置了反家暴庇护所,对遭受家庭暴力或存在可能遭受家庭暴力的潜在危险的受害人提供临时救助,发出了厦门市首份“人身安全保护令”;她们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未成年被告人开展心理辅导,在社区开设“婚姻辅导班”,建立专家顾问团机制,聘请婚姻家庭法专家、对家事纠纷有丰富经验的法官、律师等担任顾问;她们与教育部门、义工服务组织合作,建立“法庭之友”机制,加强家庭关系的和睦,促进亲子关系的巩固等,持续打造家事审判服务创新品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自贸区法庭:高精准服务 创新式维权

  2015年8月7日,福建省首个自贸区法庭在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成立。此举为福建自贸区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和良好法律服务,也为推进人民法院改革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

  为更好地实现司法的服务性,自贸区法庭在厦门自贸区的服务大厅内设置了司法服务专窗,承担诉讼事务办理、释法答疑、诉调衔接协调、司法公开透明、协作互助平台等职能。这个全国法院系统内首个服务自贸区的司法专窗,是自贸区法庭创新服务自贸区发展的举措之一。

  2014年7月25日,1104双假冒阿迪达斯品牌的运动鞋企图经厦门口岸出口至海外销售,被厦门海关查获。2016年4月底,阿迪达斯有限公司将生产这批假冒运动鞋的生产商起诉至自贸区法庭,请求民事赔偿。这是自贸区法庭受理的首例涉自贸区、涉外知识产权案。

  为快速有效地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自贸区法庭在原告原始起诉的被告主体错误的情况下,依法准许原告在调取相关工商登记信息的前提下变更被告,并主动联系双方当事人调解,在变更被告后的短短数日之内就促成双方和解。

  2016年11月18日,湖里区法院自贸区知识产权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同日,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自贸区(厦门)司法保障研究基地、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中国(福建)自贸区厦门片区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也在湖里区法院自贸区法庭正式挂牌。今后,法庭将对发生在厦门自贸片区内的涉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和刑事案件进行集中管辖。

  “这是厦门法院知识产权及自贸区案件审理的又一创新举措,开辟了自贸区内知识产权案件审理的便捷通道,切实满足厦门自贸片区日益增长的知识产权司法需求,发挥司法保护知识产权的主导作用。”湖里法院自贸区法庭庭长陈辉峰表示。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王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