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火炬高新区第三期创新发展指数2019今日发布
2019年12月27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联合编制的《厦门高新区创新发展指数(2019)》在厦门发布。《厦门高新区创新发展指数(2019)》是厦门火炬高新区分析园区自身建设发展的重要参照。
指标体系主要以“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为基础框架来构建,设计形成了“创新创业”、“产业升级”、“双向开放”、“产业生态”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7个三级指标。《指数》以2014年为基期,分别计算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5年的指数变化。以总指数形式呈现厦门火炬高新区近五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变化;分项指数主要根据三级指标分别在4大方面揭示厦门火炬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和创新发展成效。评价所涉及的数据均来源于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火炬中心组织实施的国家高新区年度统计调查。
以下是《厦门高新区创新发展指数(2019)》的重点揭示。
1。报告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深入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创新能力总指数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步放缓,厦门火炬高新区进入了 “第三次创业”深水区。
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至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发展指数整体呈持续增长态势,但自2016年起指数增幅逐步放缓。以2014年标定100的指数为基准,园区指数2015年指数为104.6,2016年指数为122.3,增长17.7,2017年指数为126.4,2018年指数达到128.9。在37个指标中有19个指标实现了增长,其中12个指标实现了连续增长,增长指标占到总指标的51.3%。说明厦门火炬高新区深入推进“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在培育创新创业生态,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深化对外开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方面卓有成效,园区整体创新发展能力稳中有进,但增速逐步放缓,高新区进入“第三次创业”的深水区。
从一级指标表现看,厦门火炬高新区四个一级指标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特质。2018年,除产业生态指数略有下滑外,其他指数均实现不同程度提升。其中创新创业指数连续五年持续提升,反映出厦门火炬高新区通过不断充实创新人才、优化创新环境、扩大创新主体规模,园区科技创新实力稳步提升;产业升级指数波动增长,反映出园区在重点企业培育、产业结构优化、特色产业发展方面稳中有进,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双向开放指数增幅最大,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指数最高,反映出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参与国际竞争,加深对台协作,参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成效显著。产业生态指数近三年发展趋于平稳,反映出园区在营造发展环境,优化政策体系,优化宜居环境等方面工作稳步推进,但整体发展速度较为缓慢。
2。 报告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主体培育稳中向好,创新投入持续稳定,创新成效持续提升,厦门火炬高新区已成为厦门市集聚创新资源和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平台。
创新主体培育稳中向好。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人才比例逐步扩大,主体规模稳步提升。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有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截止2019年,已有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多个国家级综合性创新平台,30多个公共服务平台,近百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占到从业人员的12.13%,虽占比较上年略有下滑,但园区研发人才数量逐步扩大, 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创业中心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成为厦门市集聚高端智力资源和专家团队的“聚宝盆”。作为创新的主体力量,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人才、研发投入、技术改造、改制上市等多个方面持续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专项奖励资金近15亿元,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持续扩大,2018年较上年增长118家。
创新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连续保持了较高强度的创新投入,园区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连续5年持续提升,2018年达到86.6亿元,占到总营业收入的2.67%;另外,随着厦门火炬高新区各类风险投资服务机构数不断扩大(2018年,园区拥有创业风险投资机构44家,较上年增长10%),园区双创资本也加速集聚,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获得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投资额13.1亿元,增幅超过100%。
创新产出绩效持续提升。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先后设立了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火炬科技服务联盟、科易网(火炬高新区)技术交易平台等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持续优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高新区创新活力和创新成果产出显著提升。5年间,园区技术合同成交额从8.8亿元,提升至30.8亿元;人均创造能力和创新效率也大幅提升,高新区申请发明专利达到2871件,较2017年增加553件,平均每万人124件,新产品销售收入达到884.5亿元,占到总销售收入的30.7%。
3 报告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质量提档升级,产业转型成效显著,以平板显示、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等为代表的主导产业成长迅速,园区产业呈现高端化、智能化、低能耗化发展态势,已成为厦门市及福厦泉自创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先行区。
企业培育高速高质,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推行创业举措,制定企业帮扶政策,园区企业培育高速高质。在孵化培育方面,厦门火炬高新区以“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创新孵化集成模式,加速企业成长培育,形成了“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培育体系,园区创业中心获得“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科技创业孵化贡献奖”。2018年,园区新增工商注册企业数达到2025家,较上年增加843家。在企业提升方面,厦门火炬高新区专门成立了首个区一级高企服务中心,为高新区高企培育工作提供专业性服务,并推出“火炬创新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使用各类高水平创新服务资源,不断加大对高成长企业的扶持力度。2018年,主体上市企业达到13家;新增瞪羚企业35家,总数达60家,位列全国第8位,比上年跃升3位。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获批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特色载体。
产业绩效持续提升。近年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探索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效能,已形成以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平板显示、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讯设备、电力电器、LED等六大产业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2018年园区主导产业工业总产值占比为 85.39%,略有下滑;人均劳动生产效率连续五年持续提升,2018年达到28万元/人,较上年增长3.89%。产业结构方面,随着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比例逐步扩大,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五年持续提升,2018年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营业收入2624.48亿元,占园区总营业收入的81%,遥遥领先于同一梯队园区,高技术产业已成为园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随着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形态逐步成熟,园区以六大产业为代表的产业特色也更加鲜明。其中,平板显示产业作为园区首条“千亿级”产业链,在工信部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细分评价中排名第一;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连续五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0%左右,2018年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营收首次突破1000亿元,成为继平板显示产业之后的第2条千亿产业链,园区软件园连续两年综合评价排名全国第七,成长性指标全国第一;集成电路产业总产值5年内持续提升,2018年达到178亿元,高新区被评为全国十大集成电路优秀产业园。另外,园区科技服务业产值规模大幅提升,5年间园区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率平均保持在60%以上。
4。报告显示:面向更高层次的开放,厦门火炬高新区全球影响不断攀升,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支持我国对台交流、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方面成效显著。
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在我国全面开放的背景下,厦门火炬高新区着力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体系,在全球布局研发中心、商务中心,与国际创新高地合作共建创新平台,链接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先后建立硅谷创业基地、中以协同创新中心、中新合作科技园,园区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拥有留学归国人员915人、外籍常驻人员1288人,引进外籍专家143人,均较上年有所提升,外籍常驻人员占从业人员0.55%。园区增欧美日专利申请数也持续增长,2018年申请数达到240件,较上年增加23件。另外,作为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厦门火炬高新区秉承使命,积极对接国际市场,持续实现高水平价值输出输入,2018年园区进出口额度达到346.7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7%,为历年最高。
对台合作逐步加深。作为对台科技合作与交流基地,自上世纪90年代起,厦门火炬高新区就瞄准两岸优势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有计划的对接台湾优势资源,园区累计吸引台资投资额约90亿美元,引进台资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家,吸纳就业人数近7万人(其中台籍人员3000多人),并完成首批火炬台湾实习生计划。截止2018年,园区台资企业的投资额度达到71662万美元,较上年增长51%;园区台资企业营业收入占新增总营业收入的7.93%,增长5.27%,台资企业在园区的发展市场进一步拓宽。在大力引进台湾创新资源的同时,厦门火炬高新区也积极推动企业进入台湾市场,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园区设有在台分支机构的企业数29家。
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规划中,自厦门市被定位为“一带一路”特别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以来,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融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序列,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引进大数据等信息平台企业和国际化产业对接机构,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商务与信息枢纽平台,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在“一带一路”国家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数达到378家,较2017年增长50家。
5 报告显示:通过进一步强化平台建设,深化制度改革,厦门火炬高新区产业生态全面优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已成为为厦门市乃至福建省提供科技服务的高地。
生态环境是园区企业发展的基础,为让服务更对企业“胃口”,厦门火炬高新区从产业、服务、技术、人才、金融、孵化等多个方面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园区2009年在福建省率先实施“515”工程,2012年推动修订《厦门经济特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 2017年颁布“创新十条”“智能制造十条”,2019年颁布“创新新四条”“促进技术交易”等政策,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环境,从发展空间,到体制机制,到宜居环境园区各项发展效能全面提升。
“硬件”平台支撑持续加强。为进一步优化园区“硬件”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2014年起厦门火炬高新区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提升,2017年达到279.4亿元,随着园区基建建设逐步完备,该项指标下滑成为必然趋势,2018年园区固定资产投入230亿元。平台建设方面,厦门火炬高新区孵化培育平台规模持续扩大,孵化器、加速器面积较上年提升5.4万平方米,园区孵化培育能力大幅提升。氛围营造方面,伴随众创空间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园区创新创业氛围也越加浓郁,2018年园区众创空间举办的规模超过30万元的创新文化活动达到28次。
体制机制改革向深推进。厦门火炬高新区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通过推行“放管服”改革、深入企业开展“大走访”等方式,园区政务服务效能全面提升。2018年高新区可支配收入达到44.16亿元,较上年增长2.6亿元,为历年最高。另外园区不断探索金融与科技融合的模式,已构建起“一个资本平台+一套政策体系+四个项目与资本对接平台+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的科技金融体系,并持续推出“可转股集合债”“回购贷”“房易贷”“税易贷”等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2018年,高新区已集聚了300多家创投、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了超过300亿元的金融资本,政府引导基金杠杆率连续保持在5倍以上。
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厦门火炬高新区注重民生福祉提升,人均工资性收入在同梯队园区中表现突出,2018年园区人均工资收入15.43万元,较2017年增长4000元,但与住房价格对比来看,厦门火炬高新区人均住房购买力还相对不足,2018年平均购买力为3.72平米/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始终秉承绿色发展理念,注重宜居环境营造,2018年厦门火炬高新区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为0.108吨标准煤/万元,在同梯队园区中表现突出,呈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
6。报告显示:厦门火炬高新区整体产业价值链层次有待提升,产业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园区需再接再厉,聚力高质量发展,推动园区向更高价值链攀升。
根据测算结果,厦门火炬高新区创新发展态势整体良好,尤其在创新主体培育,双创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产业质量提升,扩大对外开放,加深对台交流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园区依然存在科技研发人才比例下滑,产业效率不高,企业利润率偏低,国际人才交流偏少,从业人员福利待遇增幅放缓等问题。
为加快推动厦门火炬高新区步入国家高新区第一梯队行列,实现创新驱动下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成为厦门市及福厦泉自创区新兴产业的策源地、创新型企业的爆发地和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引领带动厦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需再接再厉,发挥园区品牌优势,对标先进寻找差距,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一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高质量建设创新平台,完善平台功能内涵,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夯实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做优做强千亿级产业体系,进一步凸显园区产业特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提升产业价值链层次,做强自主领先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两岸合作,加深对内协同,创建互利共赢的开放经济体系;四是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社会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建设智慧园区,提升园区品质,构建宜居宜业的政务服务体系。
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