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民间救援走向国内外 联动国家部门参与国际救助

29.07.2018  14:31
我市民间救援队正在执行山地救援任务。 - 新浪
北极星救援队履行社会公益,向市民开展宣传。 - 新浪
曙光救援队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我市民间救援队正在执行山地救援任务。 北极星救援队履行社会公益,向市民开展宣传。

  我市民间救援队专业化水平稳步提升,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队员时间分配、队伍经费短缺成为各队伍共同难题

  7月以来,厦门的民间救援队屡屡在重要节点进入大众视野的中心:7月6日,厦门曙光救援队接到国家应急管理部救灾司通知,集结人员等待奔赴泰国船只倾覆区域参与救援;7月11日,台风“玛莉亚”在连江沿海登陆,厦门飞鹰救援队队员在获得当地相关部门许可的情况下,驱车五个小时抵达福州罗源,参与道路清障、物资转移等相关抢险工作……

  目前,厦门共有曙光救援队、北极星救援队、飞鹰救援队和蓝天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这些救援队在防灾、减灾以及日常救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获得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厦门本土的救援队从我市走向全国,进入国家视野,也开始迈入国际领域。

  近日,本报记者对厦门本土的三支救援队进行专访,了解它们的专业化运作模式以及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文/图 本报记者 房   舒

  实习生 温涵斐

   专业化>>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严格训练是共识

  对于一支救援队伍来说,专业的技能培训是立身之本——这是厦门所有民间救援队的共识。

  在专业化道路上,厦门曙光救援队步伐迈得最大。作为福建省最早进入民政部救灾司以及应急管理部救灾司体系的队伍,也是截至目前唯一的队伍,曙光救援队从2016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受邀参加国家部委组织的相关救援演练,其中,协同2017年水域综合演练中的出色表现得到各方称赞。2018年作为重点推荐队伍,参加在成都举行的协同2018地震救援桌面推演,获得了官方及专业领域队伍的认可。在厦门,曙光救援队还多次受邀参加厦门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的联合演练,并与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飞行大队进行战略合作,每年共同展开训练和联合演练。

  近期,陈伟仁带领北极星救援队参加了为期九天的专业训练,从救援队管理、搜救理论到地图识别、绳索技术等,涵盖了诸多方面。“不仅获得了全面的山地救援知识,还掌握了一线救援人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且了解到了山地救援对于身体素质的要求。”陈伟仁说,此次训练,对于支援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危难事件的配合处理,很有帮助。陈伟仁告诉记者,在获得由中国登山协会颁发的“全国初级山地救援培训”证书后,他们在日常训练中将把正确、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救援方案在内部及户外活动中有效传播。

  成立于2017年6月的飞鹰救援队,目前拥有 45个正式队员,35个志愿者队员(初级队员),均来自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者。该救援队虽然成立时间最短,但与上述两支救援队一样,拥有严格的训练培训课程。

曙光救援队装备水平不断提升。

   体系化>>  与更多政府部门关联  “援手”伸向更广空间

  各支救援队都明白,空有一身本领却无用武之地,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各支队伍尽力加入各种体系,获取信息与渠道,将自己的“援手”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飞鹰救援队与集美公安分局等相关单位密切联系,在接到警方求助关于群众日常安全事件,如群众溺水、走失,被困山中等事件时,积极配合警方开展救援工作。当然,与国内多个救援组织开展交流合作也是必需的。

  北极星救援队目前已加入厦门110联动单位,通过110的救援平台参与厦门的户外山地救援。此外,队伍作为壹基金救援联盟一员,依托救援联盟的联动性,参与全国各地地震救援、水灾救援等,几年来已出动多次。

  曙光救援队更是走出了国门:作为福建省第一支救助国外战争难民的民间救援队伍,于2015年4月和11月,两次进入缅甸果敢战争区域,帮助当地华人基金会,建立战争难民营,对战争区域内的难民进行人道主义救助;2016年4月南美洲厄瓜多尔发生地震后,在联合国人道主义协调办公室(OCHA)协调下出色完成任务,获得了联合国驻南美执行官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曙光救援队还是大陆唯一和台湾地方政府签署灾害互助协议的民间救援队伍,分别于2015年和金门消防局、于2018年海峡论坛期间和台北消防局,签署合作训练、装备共享以及灾害互助协议,并多次组织两岸协同演练。

   准军事化”>>  接受社会大众监督  让队伍更健康发展

  实行透明的财务公开机制,是曙光救援队与飞鹰救援队的一致理念。曙光救援队队长王刚表示,作为一支非盈利性的公益组织队伍,只有实行清晰透明严谨的财务管理,才能让队伍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队伍的公信力——曙光救援队每年将财务报表公布在微信公众号,并要求每名队员进行转发,任何人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到队部查账。同样,飞鹰救援队也会将每一季度的财务支出等明细情况面向大众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接受采访的三支救援队,采取的都是理事会制度,队伍最高的管理层级为理事会,下设具有各自功能的部门,管理上有明确的等级和制度。厦门每支民间救援队都有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王刚介绍,具体的考核标准在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上,都有严格规定:申请加入的成员第一步先成为志愿者,必须满400小时以上的服务时间,参与至少40次任务,才有资格进入测评,成为预备队员;之后,以预备队员的身份再通过至少5项以上的技能考核和队委会认证,且向社会公示后,才能宣誓成为救援队员。类似的规定在北极星救援队和飞鹰救援队中也被贯彻执行。

  在退出机制上,几乎每支救援队都有这样的共识:对于有违反社会公德行为,以及触犯公益道德底线的,救援队会坚决劝退甚至将其强制清退。

  [延伸]

   民间救援队

   也需要“救援

   难题1:时间是大家的短板

  我市各支民间救援队在运作过程中同样面临不少难题。救援队队员不时遇到生活、工作与救援任务的冲突,时间上不够分配。

  曙光救援队的应对机制是,对于没有达到周期性队伍出勤时间以及考核标准的队员,队委会保留其队籍,并将其移至曙光休假群;同时,如果队员因家庭或工作原因,暂时不能参加队伍活动,也可提前向队委会申请,移至休假群,同样可以关注队伍活动,接收任务信息。如果要恢复队员的身份,就要达到一定的社会公益服务时间标准。

  让王刚感到欣慰的是,截至现在,曙光救援队没有一名队员主动退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此类问题在其他救援队不存在。

   难题2:经费是共同的痛处

  三支民间救援队不约而同地表示,经费问题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压力越来越大。”王刚坦言,救援任务剧增,装备需要不断升级,完成任务所需的经费也就越来越多,“每天一睁眼就要面对这样的问题。

  曙光救援队在今年6月发起的“轻松筹”引起民众的关注。“那时候账上只剩下12000多元。”王刚说,队伍以往是依托一年一次的“久久公益日”公开向社会募款,但今年经费的消耗速度,比往年更快。为何如此?王刚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截至7月19日,曙光救援队接到各类求助266起,出队任务257起,共出队2376人次,总服务时长13259小时。“在全国范围内,我们的出队任务量名列前茅。”王刚说,没有持续、固定的经费来源,成为掣肘救援队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提起经费问题,北极星救援队也表示,公益队伍的经费多数是队员自己出资,部分来自一些社会爱心团体和爱心人士的捐赠,但都难以长久维系。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救援自然会受到诸多限制。

  相比之下,根据法律法规目前还无法发起公众募款的飞鹰救援队,几乎只能完全依靠队员掏腰包或向亲朋好友募资。有的队员甚至在自身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自己掏钱购买救援车辆,出任务时自己垫付汽油费、购买人身保险等,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家人的巨大压力,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