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把关爱和文明“种”在未成年人的心间
数百名学生和家长,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动容落泪,这是发生在不久前厦门校园儿童剧《特殊故事》首场公演的一幕。“曲终人散”后,这部由学生主演的剧目所引发的情感“共振”却并没有消退,伦理的思考以及真善美的“种子”在悄悄“萌芽”。
打造校园儿童剧《特殊故事》,只是厦门关爱未成年人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缩影。文明小博客、“城市小义工”活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等,厦门政府一直在用心、细心、耐心地陪伴和引导着未成年人。
搭建一片“心灵绿洲”
大课间活动时间是金尚中学学生最欢乐的时光。“诺亚方舟”“彩球跃龙门”“赛龙舟”“两人三足”“哪吒金刚圈”“胯下滚篮球”等近80种“心理特色体育大课间游戏”,不但让孩子们得到了放松,还锻炼了身体。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标志,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厦门通过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在全国率先为中小学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表,努力为未成年人搭建一片“心灵绿洲”。依托“七彩心苑”思明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而成立的“爱心小屋”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减压训练、安全教育等项目服务。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厦门则开设“12355”青少年法律心理服务平台,提供特别的关爱。
2009年以来,相关部门引导孩子们开设博客,巧妙地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各项博客活动之中,使“文明小博客”成为孩子们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目前全市已经有近400所中小学校、24万多名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其中,学生累计发表原创博文达85万多篇。
养成“日行一善”的习惯
父亲车祸离世,14岁的王震宇显得比同龄人更加坚强、懂事。他主动去作了陈嘉庚纪念基地的义务导游,还去作了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因此被评为学校的“日行一善”之星。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近年来,厦门中小学广泛开展“日行一善”“认星争优”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们年纪虽小,却在点滴小事中践行着美德的要求。厦门市90%以上中小学生参加了形式多样的学雷锋活动,争当“城市小义工”“文明小使者”的风气蔚然成风。
激发崇高道德准则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样的诵读声,早已传遍了厦门中小学校园。在诵读经典之外,唱歌、讲故事等多个环节,也都“搬”上了校园道德讲堂。
在学习国学之前,许多小朋友认为爸爸妈妈照顾自己、为自己做事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诵读经典之后,不少家长发现,孩子渐渐会替父母考虑了,也更加有礼貌了。
同安一中每年都要为学生举行隆重的成人礼。身着古装的师长为高三学子们加冠加笄,并向孔子像行揖礼,受冠笄的学子们还宣读成人礼誓词等。
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在厦门边远的山区学校——新圩中学,开设了博爱超市。孩子只要参加志愿者服务,或者成绩进步、比赛获奖都可以拿到爱心券,然后再到博爱超市领取物品。不少同学将爱心券送给家庭困难的同学,更有一群人把到博爱超市换取的米、油、面等生活用品送到新圩敬老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