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微自治”样本

05.02.2015  21:18

    一场由传统的社会管制到“互动共治”的社会管理模式变革,已经在厦门海沧区两年多的实验中获得初步的成果。这种由基层政府推动的地方治理模式被称为“4.0版本”,它的改革实验极有可能为中国接下来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一种参考样本。

    在去年11月于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地方改革创新新闻发布会暨‘全面深化改革’地方经验报告会”上,厦门海沧区和山东省东平县、湖北省巴东县、广东省蕉岭县一起,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案例。

    社区的“台湾义工

    台湾人陈怡仁刚到厦门不久,住在海沧区。她的丈夫在厦门大学读博士学位,她想借陪读的机会为当地社区“做点贡献”。

    机会来自偶遇。有一次,陈怡仁和丈夫吃完饭闲逛到海虹社区居委会前的下沉广场时,发现这个社区广场竟有手工坊展示厅、舞蹈室、形体室、乐器室、练歌房、书画室、亲子室等多间教室。

    她直觉“有点像台湾的社区大学”。

    事实也是如此。当时“海虹社区居民大学”刚挂牌不久,作为厦门首家注册的社区大学,它主要为社区居民免费提供音乐、绘画、舞蹈和育儿等十余门培训课程。

    陈怡仁通过海沧两岸义工联盟成为了海虹社区居民大学的一名义工。她在台湾是一名从事儿童教育的老师,主修语言和儿童脑力开发相关的课程,已经工作了快20年。

    没过多久,她发现这个社区的年轻家长和孩子们已经离不开她了。

    有一次,她有事迟到,当她匆匆忙忙从外面赶回社区教室时,竟然发现家长和孩子没有一个离开,等了她一个多小时,这令她十分感动。

    在她看来,这就是“社区”的价值和意义,大家在一个共同生活空间里“彼此信任、彼此依存”。

    她现在所服务的海虹社区和中国大陆许多城市社区一样,只是一个“进步中”的社区,它远没有台湾社区那么成熟,社区大学课程也没有台湾那么多元。海虹社区大学开设的多是才艺类课程,这和台湾有很大的不同,台湾不仅有才艺课程,还有心灵成长和运动课程,而且会兼顾到各个阶层的社区居民。

    但毕竟已经开始了。

    通过和社区孩子们相处,她发现了应试和填鸭式教育在孩子们身上留下的后果——比较自我,没有创意性,很多孩子喜欢模仿,不喜欢冒险和挑战。

    她认为这一切都与大陆的教育方式有关系,大陆传统的教育体系更多是为了培养“螺丝钉”,而不是“一个个站在舞台上发光发热的人”。况且,很多幼儿园老师都偏年轻,“通常老师的学历层次也不够,在台湾,越是教育年龄小的孩子,对老师要求越高,大陆是反着的。

    学校教育的缺失,让家庭教育显得十分重要。可是,通过和家长们的接触,陈怡仁很快从年轻家长们身上发现了问题。

    她的结论是:“还没有家庭教育的概念。”“年轻家长很容易让孩子吃零食和甜食。为了让孩子不吵闹,就让他们玩iPad、手机、看电视。这会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损害孩子的智力。可家长们不知道,他们还停留在给孩子提供物质的层面。”陈怡仁说。

    这也正是厦门海沧区推动“互动共治”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社会还是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大家一起参与进来,寻找方案,很多问题都会得到解决。”海沧区区委常委、纪委书记江根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