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家庭医生”走进万家

06.12.2016  22:12

今年家庭医生全市家庭签约覆盖率超30%,提前完成任务

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健康管理师引导居民进行家庭医生服务的签约。施辰静 摄

  近日,厦门市卫计委公布,截至11月24日,厦门全市共完成家庭医生服务签约449213人,签约覆盖率21.3%,家庭覆盖率达30.6%。提前完成中央深改组和七部委指导意见中提出的2016年个人签约覆盖率15%的要求。
  “医改成功的标志,在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成功的关键,在于落实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厦门市卫计委主任杨叔禹说,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和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制定了《厦门市家庭医生基层签约服务实施方案(试行)》并经市政府同意于8月17日下发并实施。9月5日厦门家庭医生签约信息管理系统与医保系统完成顺利对接正式开展居民签约。
  家庭医生被认为是群众健康的“守门人”,和患者就诊的“引路人”。如何把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让家庭医生与群众之间的契约关系变成实打实、可持续的医疗服务,让签约居民拥有切实的获得感?厦门通过实践探索,探索出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做法,形成了居民主动踊跃签约、基层乐意服务的双赢局面。
   家门口的健康管家 让群众看病更方便
  “终于不用频繁地往医院跑了,现在我的药快吃完了就到社区医院去,一次还可开4到8周的药呢。”谈起签约家庭医生服务,海沧区海翔社区居民田粉青满脸兴奋。
  61岁的田粉青患高血压病多年。以前,她都是自费上大医院看病拿药,每次要花半天时间,且只能开一到二周的药。今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动员下,她签约加入了“高友网”,接受了医院和社区对高血压患者的一体化管理。
  “我在家里测完血压,数据就发到了社区医生和健管师的手机上,一有什么不对,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来指导我。”田粉青说。
  据厦门市卫计委副主任洪丰颖介绍,厦门的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以需求为导向,签约居民可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基础上,享受“多快好省”的服务。签约后,居民可享受专科医师个性化技术指导,家庭医生团队个性化健康管理,慢病患者精细化管理,65岁以上老人日常随访、定期体检及全程健康管理,80岁以上老人及行动不便老人还可以享受每年不少于一次的免费上门出诊服务。
  “遇上需要转诊到大医院就医的,社区快捷的绿色通道转诊还可以帮患者优先预约大医院专家门诊,一般可以比没签约的居民提前三天预约就诊。”厦门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办公室主任王德猛说。
  此外,签约居民还可优先有偿享受康复训练建档、康复训练和诊疗服务,为有需要的签约居民上门服务等。
   独创“三师共管”模式 管好健康更管出居民信任
  相较一些初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省市,厦门的家庭医生服务起步更早。
  自2014年开始,厦门就以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为突破口,进行“三师共管”式签约服务,即以家庭医生为责任主体,专科医生为技术支撑,健康管理师为辅助的模式,通过柔性引导、差别化配套机制,引导慢性病患者由涌向大医院求医,转为在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并带动其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等共计192万诊疗人次“下沉”到基层,既有效分流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又使基层诊治水平和能力得到锻炼、提升。
  近日,厦门市还揭牌成立了市级慢性病防治中心,并新增八个专病防治中心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六家医院正式挂靠落户。今后将由厦门市慢病防治中心牵头做好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计划和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三级预防工作,负责对全市各专病防治中心挂靠单位的督导、考核、评价和管理工作等。
  据了解,截至2016年6月,厦门全市3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师共管”常规管理高血压病人19.9万人,实现规范管理率61.3%,控制达标率51.7%;管理糖尿病病人8.2万人,规范管理率60.5%,控制达标率44.0%。较“三师共管”前规范管理率和控制达标率均提升了20%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师共管’将慢病患者的健康管好了,管出了家庭医生的信心,也增强了病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在杨叔禹看来,正是前期慢病管理的口碑和群众切实的获得感,促成了此次家庭医生签约顺利快速开展的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有别于其他城市,厦门推行的“三师共管”家庭签约采取了团队式服务组合。家庭医生团队主要由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或社区护士、公卫医师、医技人员)组成,签约服务团队以家庭医生为管理的核心,家庭医生根据签约对象病情需要,帮助推荐联系或预约相应专业的二、三级医院专科医师,共同提供可“三师共管”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
  “有别于医联体式的机构间的组合,厦门依托医务人员‘人的组合’形成服务团队,实质上是构建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健康管理师乃至居民之间新型的伙伴关系、契约关系。”王德猛介绍道。通过“慢病先签,长者先签”,厦门为有医疗需求的慢性病和老年人群提供全周期可持续的医疗服务,提升签约对象的信任度,让市民真正享受到医改的好处,带动更多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实现以医院为中心向以医生为中心转变,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市民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三方买单享实惠 签约居民获得感高
  近日,海沧区东孚街道的李姓老人因糖尿病到东孚卫生院就诊,医药费383.77元。由于她的医保个人账户已经用完,本来医药费需要全部自费,而在签约家庭医生后,医保的统筹基金可为她支付269.54元,本人只要付114.23元。在她看来,这就是签约家庭医生最踏实的实惠。
  在厦门,对于一般就诊患者来说,医保参保人(未成年人、大学生除外)在门诊就诊时,需自付500元起付标准后才可进入统筹段,但签约家庭医生后,参保人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医保定点门诊部就医,门诊医疗费不设起付标准,由家庭医生推荐转诊的,按转诊流程将转诊的信息传送至社保中心后,住院医疗费不设二次及以上起付标准。
  据悉,从9月5日以来已有2932名签约居民享受到在基层就诊免除500元起付线的优惠,累计减免费用147万元。
  而厦门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由三方共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120元/年,其中医保基金承担70元/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担30元/年,个人只需承担20元/年。其中个人承担的20元/年部分,由个人现金支付,也可由个人健康账户或家庭共济健康账户支付。
  此外,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政府等也分别出台了相关激励支持政策。如,思明区、湖里区、同安区都对2016年12月31日前签约的户籍居民实行其个人承担部分20元/人/年由区财政承担;思明区甚至出台政策,对辖区计生特殊家庭、持残疾证残疾人、结核病人这三类签约对象,其签约服务费个人20元/人/年、医保基金承担部分70元/人/年也由区财政承担。签约居民只需要自付少数的钱就能享受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居民获得感高,乐意签约。
   让“家庭医生”走进寻常百姓
  目前,家庭医生作为医改的重要试验内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但就“试水”地区普遍存在诸如社区医院能力有限,社区医生积极性不高,群众对家庭医生态度不待见等问题。依托于社区医生的家庭医生服务“空有其名”。
  如何从机制体制上赋予家庭医生有益的生存环境,增强社区医生的“底气”和“内生动力”,赢得群众的依赖和信任,成为包括厦门在内的许多城市必须直面解决的问题。目前来说,厦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探索成效。
  自2014年以来,厦门就以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为突破口,进行“三师共管”式签约服务。在家庭医生服务上起步早,且收获了较理想的效果:慢性病规范管理率和控制达标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不仅管出了家庭医生的信心,也增强了病人对基层医疗服务的信任感。
  为了增强社区医生的实力,厦门长期开展“百名专家进社区”等活动,医院专家到社区看诊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帮、带”,指导提升社区全科医生能力;设立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定期组织社区医生培训,定期输送全科医生到三级医院轮转培训……
  而在增强社区医生护士团队的内生动力,增强他们主动“接住病人”的积极性方面,厦门在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分配方面打破了以往收支两条线、绩效总额封顶等做法。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中,明确规定签约服务费全部用于激励团队签约服务,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对于全科医生人手不足的担忧,厦门提出将从扩大基层医疗机构的编制数、争取灵活的人才聘用制度,鼓励在职、退休的医生在社区设立家庭医生工作室等做法上发力。
  事实上,家庭医生服务的意义还应体现在日常对居民的健康知识普及和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厦门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才刚刚开始,如何让家庭医生不仅把签约人数完成得漂亮,更让服务内容和水平“实至名归”,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福建日报12月6日第14版 记者 杨珊珊 通讯员 苏成豪)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