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实体书店转型“小而精” 在理想和现实中博弈

25.04.2018  17:40
书店通过组织读书会增加人气。记者张玲玲摄 - 新浪
新华书店中山路店打造留言墙吸引读者。记者张玲玲摄 - 新浪
来源: n.sinaimg.cn
书店通过组织读书会增加人气。记者张玲玲摄 新华书店中山路店打造留言墙吸引读者。记者张玲玲摄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张玲玲)书店是城市的名片,不仅反映了城市的阅读氛围,更是城市的文化象征。在互联网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厦门实体书店依然“坚挺”经营,除了政府的扶持,店家们也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改革创新,在理想和现实中博弈生存。近两年,厦门实体书店数量不降反升,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他们的经营状况如何?又是如何对抗互联网激烈竞争的?带着这些问题,晨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走访。

   探因

   流量不足”成转型动力

  根据厦门市出版发行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市有400多家注册书店,以食杂、文具等为主业务的兼营商店占据50%,以书为主要业务的实体书店约200家。其中,国营约60家,民营约140家。

  “流量不足”是厦门所有实体书店面临的最大困境。以新华书店中山路店为例,店长陈璇说,一直以来新华书店都是给人刻板的印象,虽然书多,但是没有吸引力,特别是中山路店地处步行街旅游区,转型前的装修风格与整条街的小清新风格相比显得“老态龙钟”,进店的人很少。为此,新华书店不得不谋求转型升级。

  那么,“流量”都去哪儿了呢?书香阳光书店经营者陈雅勤道出了背后的原因,“互联网抢走了90%的流量,除了便利,还与实体店打价格战。”她说,书籍的利润本来就不高,互联网可以压低价格以量制胜,实体书店一般是卖给本地居民,不仅量少,还要打折。除此以外,还有店租、人工水电等各种成本开销,所以实体书店仅靠卖书根本不赚钱。

   改变

   大而全”转向“小而精

  尽管互联网来势汹汹,近两年,厦门实体书店数量却不断增长。究其原因,厦门市出版发行协会秘书长林元添说,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各购物中心的强力吸引外,全民阅读氛围渐浓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原因。

  位于厦门SM城市广场二期的西西弗书店经常“一位难求”。舒适的阅读环境、浓厚的氛围是吸引流量的主要原因。近两年,厦门市实体书店掀起了一股转型热潮,从“大而全”转向“小而精”,从注重书的品类到讲究阅读环境,增强读者体验感,有的书店甚至转向专业“品牌化”。

  以新华书店中山路店为例,今年元月,除了装修风格改造升级,书店更是将曾经主打的文教类图书全部清走至二市店,经营模式定位为旅游休闲,增加了文创产品和南音、木偶戏、闽南小院等厦门特色文化产品。店内还专门为游客设计了“接头站”留言墙,增加了互动性。

  书香阳光书店也在经营过程中,逐渐将模式定位为童书和教育,店内经营的适龄教育类图书占总量的四分之三,其他成人类书籍仅占四分之一,而且增加了儿童“游学”、教育课等项目。自2015年以来,店内进行3次装修,用车厢、地中海玻璃地板等童趣风格吸引小读者“走进来”,致力打造儿童类书店之最。

  2016年,晓风书屋从传统书店向“咖啡阅读吧”转型。在沙坡尾店,记者看到一楼被改造成了咖啡休息区,书架全部“上墙”,空间被桌椅沙发取而代之,读者进店点杯饮品即可阅读新书。位于思明南路小巷内的海疆学术书店,以打造学术类经营模式而闻名,邀请高校教授和讲师进行讲座吸引了大批学术型读者参加,为书店带来流量。外图厦门书城则致力打造立体新书店,通过持续性开展相关读书会、经典文学电影放映周、版权漫画展等,努力创建立体式的全民阅读服务综合体。

   助力

   政府扶持送来“及时雨

  自2014年开始,政府对实体民营书店进行扶持,力度逐年上升,2017年更是将成本补贴从25%提高到了30%。以书香阳光书店为例,2014年拿到了15万元补贴,2015年和2016年分别拿到了30万元补贴。目前,政府已发放扶持资金400多万元,为实体书店与互联网对抗送来了“及时雨”。另外,厦门市出版发行协会也不断调研实体书店经营现状,提出对策,不定期组织协会会员单位开展阅读活动,组织文化行业经验交流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助力的作用。

  “现在不是单纯的卖书了,而是经营情怀。”书香阳光书店经营者陈雅勤说,经营20多年来,已经对书店产生了感情,宁可用其他产业的盈利平衡书店的经营,她也不愿意放弃。与她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晓风书屋,晓风书屋沙坡尾店店长高巧慧说,作为厦门的老品牌,不能说倒就倒,还要肩负着传播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