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疗资源下沉 诊疗更加贴近群众

27.01.2016  10:03

  在2015年底举办的第八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评选中,“厦门市分级诊疗改革” 成为全国医改唯一获此殊荣的项目。一直倡导厦门分级诊疗改革的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跻身“2015《中国卫生》年度十大新闻人物”。这边,各大医院门诊纷纷“瘦身”;那边,社区就诊比增43.67℅,开始“门庭若市”了,百姓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社区医院“门庭若市”, 基层群众普遍叫好

  15日上午,厦门市思明区莲前社区的李女士出门买菜时顺便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了一趟,径直到二楼的健康管理师门诊找到了健康管理师王婉善。在王婉善的指导下,不到半个小时,她就把接下来一个月要吃的降血压的药开齐了带回家。

  “每次来社区医院我就直接找王护士,如果病情有变化,她会帮忙安排社区全科医生调治,全科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健康管理师会帮忙转诊给第一医院的专科医师,现在我对自己这高血压的毛病很放心!”李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医院今非昔比了,药品很齐全,看慢性病、常见病不用再到大医院开药了,并且社区医院的医保报销比例达到97%,比到大医院看病更划算。

  此外,加入社区的“高友网”后,每个月不仅有健康管理师电话跟踪她的病情,还有全科医师和健康管理师按时随访,如今她和社区的医护人员都成了老朋友。

  像李女士这样,安心留在社区医院管理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病的例子已经不在少数,在厦门,越来越多的慢病病人对在社区医院的体验感到满意,更乐于给家门口的医院点赞。

  根据统计,2015年厦门基层医疗机构的门诊人次达到560万余人次,相比2014年的390万余人次,同比增长了43.67%。其中高血压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56.29%,糖尿病门诊人次同比增长了115.86%。大量的病人下沉到社区就诊,与之相对的是,厦门的大医院也得到了“减压”——作为厦门公立医院典型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的门诊量就下降了10%。

  “医院与社区门诊量的巨大变化足以证明,经过三年的探索,以‘慢病先行,急慢分治,上下一体,三师共管’为主要特征的厦门分级诊疗模式已经有了明显效果。”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介绍道。

  作为全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城市,同时也是分级诊疗制度改革的试点城市,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工作,从2012年就开始不断探索。

  “厦门分级诊疗改革的思路和策略是‘分级诊疗,慢病先行,带动常(常见病)、多(多发病)’。”杨叔禹介绍道。厦门以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病为切入点,率先创建“糖友网”“高友网”,开展慢病一体化管理,结合“三师共管”,开创了分级诊疗的“厦门模式”。

  更值得关注的是,分级诊疗也带动了其他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从大医院下沉到社区医院。例如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关节痛、骨质疏松、慢性胃炎等病人选择在社区医院首诊的情况大量增加。

  “医院放得下、社区接得住、百姓乐意去”的良性共赢局面在厦门已经初步形成,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财政补助、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和基层医务人员激励机制等综合政策,厦门引导大医院不再追求普通门诊量,通过名医进社区“师带徒”等举措和适当的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承接能力和工作积极性,通过调整收费价格和医保报销比例,引导老百姓到社区就诊。

  “柔性引导、循序渐进,让老百姓切切实实感受到了改革的好处,不搞‘一刀切’,不搞‘一窝蜂’,引导群众心甘情愿地回到家门口看病。”在杨叔禹看来,分级诊疗是一个很好的医改切入口,通过它可以撬动医改的方方面面。分级诊疗不仅带动了厦门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改革,最大化地提高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提升社区全科医生水平,也带动了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适当地提高了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了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等。

  “分级诊疗促进了公立医院的转型和重新定位。”杨叔禹表示,过去大医院“人山人海”,犹如“大卖场”,三甲医院的任务本来是解决疑难危重疾病,都被慢性病、常见病“淹没”,医疗水平难以提升。随着分级诊疗的推进,大量慢病、常见病、多发病病人下沉到社区,大医院“瘦身”了才能腾出精力向“精品店”发展,推动“双主任制”,更多地关注学科建设,打造领先特色学科。(福建日报1月27日第01、04版 记者 木易 黄光华)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