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医改:百姓得病一直有人认真管

31.08.2016  13:11

 

  厦门医改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很有特色。厦门的三师共管模式,被行业人士誉为暖心的民生工程:大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基层相关资源配套。老百姓得病后,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并带教、指导基层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负责落实、执行治疗方案,进行病情日常监测和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师则侧重于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行为干预。无疑,这个是一个值得肯定的创新。

  目前,通过“三师共管”,厦门在慢性病分级诊疗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介绍,目前慢性病基层首诊制度已基本建立,2015年基层诊疗服务量提升43.67%,2016年1—6月同比提升了54.60%。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开始下降,就诊压力缓解,等待时间从40分钟下降至10分钟以内。

  但目前“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的重点仍集中在疾病身上,如何能够让人们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进行观念上的转变,仍然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

  在8月30日的厦门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上,杨叔禹针对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三师共管”正从五个方面促进着这一重大转变。

  一是凸显团队服务优势。“三师共管”家庭签约是典型的团队式服务组合,这个团队是医务人员“人的组合”,有别于医联体式的机构间的组合,它更为贴近管理要素,签约对象的信任度更高,履行签约协议的可操作性也更强。

  二是打破体系界限与层级壁垒。杨叔禹告诉搜狐健康记者,三师共管打破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界限,上下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更好地整合了服务资源。“三师”个人背后的机构资源,则为家庭签约服务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实施保障。

  三是打牢了慢病分级诊疗的基础。厦门市“慢病先行、两病探路、三师共管”的分级诊疗改革,为家庭签约服务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工作基础。由两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家庭先行签约的策略,在试点工作中彰显效果,一是关注到高危人群,有的放矢,签约针对性强;二是有“高友网”、“糖友网”基础,签约依从性好,工作推进顺利;三是口碑在先,服务靠前,群众信任度高。

  四是团队组合灵活,适应性强。“三师共管”在针对慢病患者时原则上“三师”固定,在家庭签约服务中,家庭成员疾病类别不同,健康需求各异,三师团队中专科医师的选配则呈现更为灵活的组合,签约对象的自主选择权大,通过服务满意度的定期评价、辅以团队绩效考核,引入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守门人”制度。

  五是医防融合,关注健康。“厦门市成立了市级慢病防治中心,通过分级诊疗改革将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与健康管理引导到基层,各专病防治中心制定切合实际的疾病诊疗临床路径和转诊标准,家庭医生与健康管理师队伍深入签约家庭,通过病情监测、指标筛查、定期随访、营养与膳食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健康管理手段,守护健康,成为了新时期的“赤脚医生”。“杨叔禹说。

  杨叔禹告诉搜狐健康记者,“三师共管”将“”与“”有机结合,将医院与社区、疾控中心三方联动,将慢病防控与深化医改纵横结合,有效构建了上下一体的服务机制和模式,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基层诊疗技术和服务能力,巩固了慢病防控成效。 

 

 

 

 

  那么,作为厦门的代名词,“三师共管”、“慢病先行”接下来,路向何方呢?

  杨叔禹告诉搜狐健康记者,厦门综合医改取得了六大方面成绩:

  第一,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15年厦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户籍人口)达到了80.17岁,比全国76的平均水平高出了4岁。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主要健康评价指标在全国居前列水平,连续11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以上。

  第二,慢性病基层首诊制度基本建立。2015年基层诊疗服务量提升43.67%,2016年1-6月同比提升了54.60%。杨叔禹介绍说,根据对2.5万例患者就诊跟踪统计分析,糖尿病人在基层的就诊率从40.7%上升到78.1%,高血压病人从72.6%提高到95.7%,并带动了心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现实诊疗和健康管理。

  第三,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由于全预约诊疗服务和分级诊疗的实施,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开始下降,就诊压力缓解,等待时间从40分钟下降至10分钟以内。实行三师共管后,糖尿病入网病人的次均医疗费用从原来的239.96下降至现在的174.00元,节约了65.96元。高血压入网病人的次均医疗费费用从原来的199.01下降至现在的125.39元,节约了73.62元。群众在基层就诊更为方便,服务满意率高达91.3%。

  第四,撬动了城市公立医院的改革。杨叔禹告诉搜狐健康记者,分级诊疗支点撬动效应显现——促使公立大医院回归自身功能定位。2015年公立医院药占比为32.1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三级医院在体现水平和效率的年手术及操作人次、外科手术人次、重症病人收治比例等指标明显优化,平均住院日缩短到8.75天,床位使用率控制在95%-100%。

  第五,慢性“三师共管”为全民健康管理探索出了新模式。杨叔禹举例说,以糖尿病为例,通过入网强化管理病人健康干预效果评价的抽样调查显示:入网前后空腹血糖控制率从13. 4%提高到57. 4%,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率从17.3%提高到64. 8%。病人病情控制情况良好,对基层诊疗信任感明显增强,有获得感。

  第六,医学人文精神逐步回归,医患关系逐渐回暖。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厦门市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得分为85.2分,比2014年提高8.9分,90%的医院表现优秀。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5年《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厦门医疗卫生满意度在全国38个城市中排名第四。医务人员从业价值感不断提升,群众对医改的信心不断增强。

  如此丰硕的成绩,是否意味着求变和创新变得困难?接下来厦门医改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前进呢?

  杨叔禹表示,将继续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医改:

  一是以慢病全面带动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的首诊,将“三师共管”分级诊疗的工作模式,结合家庭医师签约服务,延伸覆盖到高危人群、重点人群、亚健康和健康人群;并与长期护理、康复、养老等相结合,形成“防、治、康”一体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照护服务体系。

  二是以防治结合、医防融合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完善慢病防治中心建设,联合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促进基层卫生与计生管理的融合互补,鼓励社会办医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健康管理和分级诊疗改革等工作,建立第三方质量监控与考核评价体系,探索防治结合的长效机制。

  三是调导向、创机制、配政策。进一步完善“三医联动”的政策支持保障机制,系统研究和深化调整医保、财政、价格、人事、绩效激励考核机制等相关政策,以慢病病种DRGs(病例诊断组合工具)为突破口,探索建立集绩效管理和控制费用、规范诊疗行为为一体的健康“守门人”的机制。促进大医院功能回归,促进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提高患者对基层诊疗的信任度和满意度,使基层医疗服务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拥有可持续保障机制。

  杨叔禹强调,今后将把医养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和三师共管这三项工作柔和在一起,把分级诊疗真正落实到实处。此外,还要继续加快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公立医院内部绩效改革和医疗社区的绩效改革将会在近期出台。真正要以健康指标为医务人员的工作目标,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健康共管的理念。(搜狐健康 文/吴施楠)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