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举行骨灰撒海公祭活动 117位逝者魂归大海

03.04.2015  11:09

  昨日13点30分,厦门市民政部门组织的两艘海葬船从第一码头出发,开往鼓浪屿海岸线以外的东海海域。鲜花相伴,在亲人的送别中,117位逝者的骨灰随风撒入大海。

  这是厦门第7次举行清明集体海葬,也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生命在大海的怀抱中得到延续,从此以后,有水的地方,就能表达对亲人的爱和思念。

  稍早时候,2015年厦门市骨灰撒海公祭仪式于当日12时在薛岭山陵园举行。今年,民政部门不仅向参加海葬的逝者亲人颁发撒海证书,还准备了撒海纪念品(沙漏),让家属留存,丰满这段回忆。

  骨灰撒海作为沿海发达城市逐步推广的简约型骨灰处理方式,以其不占土地资源、绿色环保等优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可与支持。自2008年以来,已有481位逝者的骨灰在厦门海域撒向大海。

  2014年起,厦门对本市常住户籍居民实行免除骨灰撒海费用。昨日参加海葬的117位逝者中,有99名本市居民享受费用免除。此次活动由厦门市民政局、市殡葬管理处、市殡葬行业协会主办,市殡仪服务中心、市怀祥礼仪服务有限公司承办。

  特写

  著名老报人,一家三口合葬大海

  “我们终于圆了爸爸的遗愿。”刚刚完成骨灰撒海,裘佩更、赵建平姐妹俩流下了激动而又悲伤的泪水。

  她们所说的爸爸,其实是姐妹俩的养父、我省著名老报人赵家欣。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以来,赵家欣先后在厦门《星光日报》、香港《星岛日报》、江西前线通信社、永安改进出版社、福州《福建时报》任职,更是抗战期间我省唯一到台儿庄前线采访的战地记者。

  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期间,赵家欣与谢怀丹在厦门相识相爱,结为夫妇。解放后,谢怀丹历任福建省妇联副主席、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夫人重病期间,赵家欣立下约定:待到自己也落下人生大幕,将与夫人以及早年因公牺牲的独子赵建男一起回到家乡厦门海葬,回归自然,不占寸土。

  2014年,赵家欣去世。为了完成老人的遗愿,昨日,20多名亲友从福州、漳州、龙海等地赶来,共同送老人一程,伴着鲜花和哀思,将他们一家三口合葬大海。“他们走的时候没能一起,现在,终于都在一起了。我们永远怀念他们。”亲友们流着泪说。

  64岁老人,送别照料了15年的爱人

  看到杨国和老人的时候,他正把脸上的黑框眼镜摘下来,用纸巾擦拭着眼角的泪水。杨国和今年64岁,他要送走的,是老伴儿王金银。

  15年前,王金银由于脑溢血导致身体瘫痪,一边的腿和手都失去了知觉。为了照顾老伴儿,杨国和向单位申请了提前下岗,一照顾就是15年。“我一直都把她照顾得很好,清洗得很干净,这15年来,她身上一个褥疮都没长过。”“本来去年就打算海葬的,但错过了时间。”轻轻扬起老伴儿的骨灰,杨国和红着眼,缓缓地说,“从此以后,有水的地方,我就会想起她。

  等了10年,终于圆了母亲的梦

  李惠芳和三个兄弟姐妹带着母亲的骨灰,专程从漳州赶来参加昨天的海葬。她指了指面前碧波荡漾的海面:“我的父亲2001年就葬在这里。

  2005年,李惠芳的母亲过世。“她生前不停地嘱咐我们一定要找个机会,把她的骨灰也葬入这片海,但没想到,这一等就等了10年。如今,我母亲的遗愿终于达成了。”李惠芳提高了声音,有些激动地说道。

  李惠芳的父亲是山东人,1947年离开家乡,随着解放战争一路南下,参加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最后来到漳州,便留了下来。母亲是印尼华侨,于抗战胜利后来到漳州。二人相识,便一辈子没有再离开。“如今,他们同葬在这一片海,10年的等待,终于如愿以偿。”李惠芳欣慰地说。

  希望大海带着姐姐,到处走走

  祖籍四川的杨小姐一家已经来厦工作多年。昨天,她带着姐姐的骨灰,参加海葬活动。

  “姐姐是今年1月发生意外过世的。原本,她已经计划好,明年要出去玩,没想到还没有成行,人就不在了。”杨小姐哽咽着说。

  为了完成姐姐生前的愿望,家里人决定为她举行海葬。“大海可以流向世界各地,我希望它带着姐姐的灵魂,可以实现她到处走走的梦想。”(海峡导报记者 钱玲玲 实习生 曾黎 通讯员 张贤日/文 常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