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中院:加强队伍建设 推动科学发展

12.08.2014  11:46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强调,推动法院的科学发展,关键在队伍,做好法院的审判工作,核心在人才。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把队伍建设放在法院整体工作中去谋划、推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机制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工作实效,有力推动审判执行工作开展,为厦门法院全面、科学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制度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严格选人用人标准,为干警创造不断进取的空间,是厦门中院坚持科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思想之一。

  2011年以来,厦门中院每年举行一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选拔考试,共选拔出13名中层副职领导和一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干部,并逐步成为中层干部的中坚力量。

  “在推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制度的同时,厦门中院积极实施中层领导轮岗制度,这是我院构建以中层领导干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厦门中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陈平狮告诉记者。

  据悉,2011年以来,厦门中院共对26名在部门工作和任职时间较长的中层干部进行了轮岗,选派10名没有基层工作经历或没有两个以上岗位经历的中层干部到区法院、镇街挂职,既拓展了他们的工作视野,又为他们提供了多岗位锻炼的舞台,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不断进取的职责意识,营造了主动作为、敢于作为、实现作为的良好工作风气。

  叶炳坤,厦门中院民二庭副庭长,多年来凭借自身的过硬本领,先后获得了 “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全国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2013年4月,这位学者型法官被交流到思明区滨海街道办事处挂职担任副主任。与法院的本行不同,叶炳坤主要负责街道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征地拆迁、招商引资和信访维稳等工作。

  为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叶炳坤迅速找准定位,积极工作、认真学习,并且很好地发挥了工作优势。在了解到街道曾经有一笔300余万元的历史债权由于聘请的律师疏于职责,在裁判后多年未能顺利执行到位后,他积极协调思明区法院和执行部门,及时重新启动执行程序,查封了债务人的办公室并促使其与街道达成还款协议,承诺在短期内返还欠款,为街道挽回损失。

  谈到中院推行的交流挂职对其的影响时,叶炳坤说:“一年的基层挂职,使我的工作能力、工作视野、工作方法有了大幅提高,在服务基层过程中,对党的群众路线方法和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些提高和变化将对我未来的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从去年5月起,一直梦想成为一名专业型法官的80后干警小谢通过轮岗交流,从后勤部门调到业务审判部门已经一年多了。一年多来,小谢接触了大量的案件,每天埋首卷宗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当事人,“虽然忙碌,但我觉得很充实,我感觉,自己离法官的梦想更近了。”小谢说。

  小谢的成长之路得益于厦门中院全面推行的交流轮岗机制。陈平狮介绍,“机关干部大规模轮岗交流难是制约干部队伍活力的重要因素,对专业性较强的部门更是如此。近年来,厦门中院在继续推行中层副职人选和拟任法官到信访等综合部门锻炼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全方位干部双向选择轮岗常态机制。

  推进高层次审判专门人才工程建设,是厦门中院另一项重要的制度。一方面,厦门中院建立科学的审判人才发展规划,出台办法,推动审判业务骨干向专家型法官发展。

  “在现有已评选出2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8名省高层次审判专门人才、1名全市拔尖人才、13名市高层次审判专门人才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有计划地在刑事、民商事、行政各专业审判领域培育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型、复合型法官。”厦门中院干部处处长骆炎辉向记者介绍。

  另一方面,厦门中院还注重推荐优秀人才担任两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或专职委员。逐步培养和储备一批业务素质精良、人才数量充足、年龄结构合理、梯次分布均衡的高层次审判人才队伍,为审判执行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专业人才保障。

  绩效考评:使干警工作热情充分涌流

  今年5月,厦门中院新一轮的助理审判员晋升审判员工作如期展开。在考评中,所有的候选人都要面临着包括审判工作各项考核指标以及宣传、调研、信息等在内的综合评价,这些评价值经折算后按相应的权重比例确定为最终的分值,作为候选人排名的依据。

  这只是厦门中院在绩效考核领域的一个缩影。“经过深入调研,我们最终确定构建由干部处作为一级考评部门、审管办等9个职能部门作为二级考评部门的大绩效考评体系。运用计算机管理,将审判质效、机关效能、综合督查、信访工作等9块工作评分情况全部纳入绩效考评系统,实现对部门和个人的分级分类考评,并将考评结果运用于年底评先评优、干部选拔中去。同时,大绩效考核评估体系为院党组干部管理决策、审判人力资源配置等工作提供参考。”骆炎辉介绍。

  在两级法院党组及全体干警的努力下,厦门中院连续三年在全省法院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建责任制综合考评中荣获第一名。2011年至今年上半年,两级法院共有86个集体、167名个人受到省级以上表彰,调研、信息、学术讨论和宣传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

  创新举措:

  青年干警培养

  驶入快车道

  为加强青年干警培训力度,厦门两级法院全部建立了审判业务导师制度,由全国审判业务专家,省、市级高层次审判专门人才,庭长及具有十年以上审判实践经验的资深法官担任青年干警的导师,通过“结对子”形式,帮助青年干警实现从知识型向实践型、能力型法官转变。

  厦门中院民一庭干警庄维旸进法院之前已经有几年的工作经历,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他的业务导师——民一庭庭长刘友国让他亲身参与到“无讼社区”建设中,鼓励他多与共建单位、社区联系,及时反馈工作成果,增强自身矛盾化解的能力。“导师还对我的文书写作、接待当事人、办案思维方面倾心指导,促使我形成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让我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到成长的收获。”庄维旸深有感触地说。

  陈璟是厦门中院创建“无讼社区”活动后第一批进驻社区的法官。今年3月,陈璟完成社区法官的职责,但她心里仍一直牵挂着一个棘手的侵权纠纷。金桥社区内一位务工人员被某施工单位的一块预制板砸中,事发后被害人去医院检查无大碍,便没有报警和提出赔偿。然而,之后被害人的伤情却愈发严重,一直头晕甚至行动不便,经医院再次诊断表明可能影响中枢神经,被害人及其家属随即向施工单位的负责人提出索赔,但由于主要证据未能及时固定,遭到侵权单位无情拒绝。为此,受害方情绪激动,不断向其所在单位及社区居委会反映,金桥社区书记便向陈璟反映了此事。陈璟立刻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但双方主张赔偿数额差距过大,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此时,新任的社区法官陈贤英了解到该案情况之后主动请缨,继续对该案进行调解。看到第二位社区法官再次组织调解,双方被法院的努力所感动,被害人决定放弃诉讼途径,侵权单位也同意进一步调高赔偿金额。双方最终达成6万元的赔偿协议。

  问计献策:

  让干警的智慧

  之花绽放

  5月6日,厦门中院执行指挥中心揭牌成立,中心包括了网络执行查控、远程视频指挥调度、执行要情、执行信息管理四大子系统及集成执行联动、网络查控、信息收集、信息公开、协调指挥、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等七大功能。厦门中院执行局将依托指挥中心的建设,探索执行工作流程改革,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执行指挥中心的成立,得益于今年厦门中院第三届“问计献策,共谋发展”为干警办实事活动的开展。所谓“问计献策,共谋发展”,就是由厦门中院党组在年初向全院干警发出倡议书,号召全院干警共同建言献策,诚接善策,广纳雅言,共同促进厦门中院的发展。“执行指挥中心的成立,就是今年‘问计献策’活动中院党组承诺为干警办十件实事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厦门中院执行局局长李增祥告诉记者。

  “开展‘问计献策’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让广大的干警参与到中院的建设中来。”厦门中院院长陈国猛说:“中院年轻干警多,且学历高、素质高,点子也多,但是缺乏一个表达的平台。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积极吸收全院干警的智慧,共同推进法院的发展。干警的一个建议,一个想法,或许都可以转化成一项成果、解决一个难题!

  据悉,截至目前,厦门中院“问计献策,共谋发展”为干警办实事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届。2011年,厦门中院首次启动“问计献策,共谋发展”为干警办实事活动。活动一开展,就得到了广大干警的极大支持,全院干警纷纷建言献策,大到审判流程的优化、审判质效的提高,干部的绩效考评、选拔、轮岗交流,小到裁判文书签章的改进,干警停车困难的问题,律师签名处增加椅子等等。“你能想到的和不能想到的,干警都提了。”时任首届“问计献策”活动办公室负责人的厦门中院行装处处长郑金雄介绍。

  郑金雄说,三年多来厦门中院连续开展了三届“问计献策”活动,共计收到意见建议逾千条,确定办理项目640个,并对优秀办理项目和提出“金点子”的积极干警进行了表彰,以保证承办部门和干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曾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