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两会关注保障民生 未来一年将有新项目新举措

05.02.2015  10:40

  民生承诺 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保障民生始终是根本。每个市民都期待,新的一年,过上更美好的新生活。

  回顾2014年,在保障民生方面,厦门已经取得漂亮的成绩单。

  展望2015年,摆在厦门面前的,是更加艰巨的任务和老百姓的更高期待。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将要深入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打好基础。

  未来一年,随着一批新举措的实施、一批新项目的上马,美丽厦门又将跨出坚实的一步。

  公共服务新建19所公办幼儿园

  教育、卫生,历来都是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体市民享有均等的教育、卫生、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加大财政统筹和转移支付力度,扩大有效供给,培育岛外优质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在城乡、区域、群体间均衡发展。

  教育方面,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新建19所公办幼儿园,新改扩建21所中小学,分别增加学位5000个和2万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标准完成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任务;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壮大厦门发展急需的技工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鼓励中外合作办学。

  医疗卫生方面,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通过提高医保支付比例,引导更多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专科医疗等健康产业,满足多元医疗服务需求。

  改善民生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000套

  保障市民安居乐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据着重要的篇章。“安居”方面,报告中提到,今年将新开工保障性住房5000套,让更多困难家庭也能实现住房梦。

  同时,还要推进社会治理。报告提出,深化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坚持“核心在共同、基础在社区”,积极探索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城乡治理体制机制,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乐业”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完善就业创业扶持体系,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就业服务。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深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关于食品安全,报告也特别予以关注,提出要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强化生产安全,优化应急联动和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创建全国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此外,报告还提到,要继续提高低保标准,加大救助力度,健全城乡保障体系。完善参保人员自付医疗费困难补助政策。鼓励各类资本建设老年养护设施。关爱残疾人,发展慈善事业。

  生态文明重点整治9条溪流

  宜居,是厦门的一张“烫金”名片。

  报告指出,要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继续开展宜居环境建设,打造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丽家园,争创国家生态市、生态园林城市。

  首先要优化生态环境。报告提到,将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市,扎实推进海洋生态治理和岸线保护;以水清无味为目标,重点整治9条溪流;继续推进九龙江流域治理,加大污水截流处理力度;推进岛外重点片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不断推进汽车烧油改烧气、道路清扫改清洗、绿化养护冲灌改喷雾,增加绿地、降低扬尘、清新空气。

  同时,资源节约,也很关键。报告指出,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此外,还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制定生态红线管理办法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数读2014

  17个、20所

  建成中小学项目17个,开建公办幼儿园20所,分别新增学位2.3万个和5000个。

  10元

  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补助由每生每天8元提高到10元,非寄宿生营养膳食补助由每生每天5元提高到6元。

  2000张

  新增病床位2000张。第一医院内科综合楼、弘爱医院、龙邦妇产医院等动工建设,市儿童医院投入使用。

  50名

  新建、改造标准化村卫生所52个,首批50名定向培养的村医驻村执业。

  18.3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18.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390元提高到430元。

  2838元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达2838元。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11家养老服务机构纳入医保范围。

  1.3万多套

  建成保障性住房1.3万多套,开建5000多套,选房分配1.2万多套。

  记者观察

  串串数字都是对百姓的承诺

  民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如何保障民生?如何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关键是要化整为零,一项一项去规划、去落实。写在报告上的一串串数字,既是宏伟蓝图,更是政府对老百姓的承诺。

  现在,规划有了,更重要的是落实。未来的一年,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采取有力手段,确保把各项惠民举措落实到位,真正做到报告要求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 钱玲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