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业者曝水产品猫腻 养殖运输销售环环“用药”

16.09.2015  10:38
厦门业者曝水产品猫腻 养殖运输销售环环“用药” - 福建之窗
来源: xm.fjsen.com

  9月16日讯 养殖环节有抗生素,运输环节有麻醉剂,保存环节有甲醛,水产品真是环环有猫腻!

  近日,国家食药总局发布食品抽检结果,福建的鱼虾类成为水产品不合格的重灾区。厦门的情况如何?导报记者近日采访得知,厦门的水产品来自各地,今年也有6批次抽检不合格,抗生素和孔雀石绿被检出。

  厦门部分水产从业者,也向导报记者揭露鱼虾从养殖到销售各个环节的“用药”秘密。

   福建成水产不合格重灾区

  近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2~6月食品安全监督抽捡情况,6类食品3518批次样品中检出不合格样品65批次。问题最大的是水产品及水产制品,不合格率高达10.53%。

  福建是问题最大的重灾区。在27批次不合格淡水/海水鱼虾类水产样品中,有17批次产自福建,占到了一半以上。品种涉及龙胆鱼、鲫鱼、多宝鱼、青斑鱼、鲈鱼、明虾等等,养殖有海水的也有淡水的。

  主要检出的是呋喃类抗生素、孔雀石绿等。食药监总局明确指出,呋喃类药物进入动物体内很快发生代谢,代谢产物在组织中存在较长时间,人体长期摄入后可能引起溶血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眼部损害和急性肝坏死,并有一定致癌性。“黑心商家养殖水产的猫腻都差不多!”在厦门卖水产近十年的老周说,从养殖到运输再到销售,三大环节都会有添加剂出现。

   养殖环节 乱用抗生素

  先说养殖环节,抗生素的大规模运用就是在这个时段。“抗生素使用一般在养殖全程,前期保苗,后期抗病。”厦门一位多年前曾在外地办过水产养殖场的渔民老林(化名)坦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鱼虾的存活率。

  他举了个养虾的例子。养虾风险很大,能不能赚钱关键就看存活率,“一池虾子存活率在5成以上才能赚钱”。“周围的人都在用,自己当然也会用,不然只能等着亏钱。”老林说。

  不单是抗生素,水产的养殖过程中,还有其他成分被陆续加入。这些残留物质进入人体后,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等毒性,对人体危害极大。

  老林透露,“还有人会用孔雀石绿”,能杀菌,帮助“受伤的鱼鳞快速愈合”;如果养蟹类,还有可能用激素成分,刺激其性腺分泌激素,进而长出满满的“红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