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三师共管”玩转分级诊疗

31.08.2016  13:10

  8月30日,厦门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在厦门召开,会上,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现场向《中国县域卫生》杂志在内的新闻媒体团介绍了厦门市近年来的医改工作,厦门市以“慢病先行,三师共管”的创新机制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实现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糖尿病人在基层的就诊率为78.1%,高血压病人基层就诊率高达95.7%,并带动了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基层的诊疗和健康管理。

  据杨叔禹介绍,“三师共管”由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共同组成的“三师共管”团队服务模式。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并带教、指导基层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负责落实、执行治疗方案,进行病情日常监测和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师则侧重于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行为干预。“‘三师共管’不仅形成‘医防融合、防治结合’的服务模式,而且‘上下联动’较好解决了患者的信任度问题。”杨叔禹强调。

  “三师共管”促进了厦门市实现从“关注疾病”到“关注健康”的重大转变,其原因有:首先“三师共管”家庭签约是典型的团队式服务组合,有别于医联体式的机构间的组合,它更为贴近管理要素,签约对象的信任度更高,履行签约协议的可操作性也更强;二是因为三师共管打破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服务界限,上下真正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更好地整合了服务资源;三是打牢了慢病分级诊疗的基础,由两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家庭先行签约的策略,在试点工作中彰显效果;四是团队组合灵活,“三师共管”在针对慢病患者时原则上“三师”固定,在家庭签约服务中,家庭成员疾病类别不同,健康需求各异,三师团队中专科医师的选配则呈现更为灵活的组合;五是医防融合,厦门市成立了市级慢病防治中心,通过分级诊疗改革将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与健康管理引导到基层,家庭医生与健康管理师队伍深入签约家庭,通过病情监测、指标筛查、定期随访、营养与膳食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健康管理手段,守护健康。

  此外,“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等还列入了医务人员的考核评价指标,通过奖励性增量绩效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重点考核延时服务、“三师共管”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等指标,给予奖励增量,充分调动了基层积极性。2015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人员人均增加收入2.76万元(2014年全市人均1.77万元)平均增幅55.93%。最高思明区滨海社区6.97万元,增幅143%。

  目前,厦门市由“三师共管”等方法构建的分级诊疗制度已经出现了初步成效:首先是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2015年厦门市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户籍人口)达到80.17岁、孕产妇死亡率0、新生儿死亡率2.8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3‰,主要健康评价指标在全国居前列水平,连续11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以上。二是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明显缓解,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开始下降(2015年较前年下降6.02%,2016年1-6月同比下降7.82%),就诊压力缓解,等待时间从40分钟下降至10分钟以内。三是居民健康管理更加完善,全市3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师共管”常规管理高血压病人19.9万人,规范管理率61.3%,控制达标率51.7%;管理糖尿病病人8.2万,规范管理率60.5%,控制达标率44.0%。较三师共管前规范管理率和控制达标率均提升了20%以上。规范管理率和控制达标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厦门的分级诊疗建设不是十全十美的,但目前来说是全国最完善的。”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在会议上评价。(文/齐金石)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
军地领导在福州检查指导征兵体检工作
  8月3日,副省长、省征兵领导小组副组长王金福,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