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厦心共成长】林智:心外科手术是一门需要匠心与灵感的艺术
2001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强劲步伐,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厦门市心脏中心,简称”厦心“)成立了。历经十几年的发展,厦心以独有的“厦门速度”赢得多方赞誉,成为区域内特别有影响力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厦心与新浪厦门联合推出《从“心”出发——我与厦心共成长》人物故事专题,用“厦心人”的故事讲述厦心的成长历程,感受卫生事业的发展。今天带您走进林智医生:“他胆大心细,又有随机应变的创造性思维。对他来说,成功救治患者的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衡量的。”
在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简称“厦心”)七楼,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林智的办公桌上,一封信放在显眼的位置。
“这是以前救治过的患者寄来的感谢信。”林智手上拿着信封,脸上掩不住喜悦。
家在医院对面一个月没回去
2001年,学校毕业的林智进入了刚刚成立的厦门心脏中心,作为一名住院医生参与了心外科的组建过程。时间一晃,已过去了17年。
回首刚到厦心的日子,一切历历在目,林智说:“那时,心外科只有三名医生,人手非常紧缺。”林智既要上台手术、写病历,还要兼任重症监护室(ICU)的值班医生……为了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林智就在医院住上了。家就在医院对面,比医院宿舍还近,但是一星期回去一次甚至一个月回家一次也是常有的事。回到家也仅是匆匆换洗衣服,又要赶紧回到医院:“病人就在那里等着,科里人手实在转不开”。林智坦言,最忙的时候连续三四十个小时没有合眼过。
病房—重症监护室—手术室,三点一线,整日处于空调环境中,林智竟然忘记了四季的区别:“毕业进来是夏天,大概到第二年夏天才有机会到对面街上走一走,”个中艰辛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但是也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给林智带来了大量实战的机会,让他在一台又一台手术中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心外科医生。
心外科手术绝对不可以单打独斗
心外科医生需要胆大心细,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状况,判断分析做好方案。既要熟悉解剖,又要有随机应变的创造性思维。“做心外科手术就像在两栋高楼之间走钢丝。”林智说,需要平时不断练习,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勇敢又细致地往前走。
“心外科是一个密切的整体,尤其是上台手术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单打独斗”。每一台手术都需要有外科医生、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医生、护士、技师等十几名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才能流畅进行,不出差错。
通过长期磨合,医生和护士之间形成了不需要言语的默契,医生手一伸护士就知道这个环节该递什么,“必须夸一夸我们的护士,”林智笑谈,“她们就像另一个我,多了好几双手在帮我工作。”
休假时脑海中都想着手术
厦心如今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厦心人一直以来坚持“传帮带”的优良传统,上级医生毫无保留地将多年积累的医疗经验,传授给新人,也离不开厦心人自身的不断学习。林智经常下班后还在家用猪心模拟练习到深夜,他常常去买猪心,一买就是十几个,卖猪心的阿姨都记住了他要的猪心不能放血不能切。
“医生不止是个手工匠,外科手术就像一门艺术。”外科医生要善于观察生活,就像作家,有好的素材,才能有好的灵感。在心外科手术当中,常常需要有创造性的灵感,来应对各种多变的病情。
在假期外出游玩时,林智经常脑海中还想着手术,在海边看到帆船,就想到被海风鼓起的船帆就像被血液充盈的心脏瓣膜一样。而林智的家人也早已习惯了他的“职业病”。
他与厦心从未停止前行
厦心从未停止过追逐世界领先技术的脚步,近年来,心内科与心外科协作开展了微创左心室折叠减容术、介入下二尖瓣成形术等国际领先的高新杂交手术。
去年初以来,厦心推进开展了体外心肺支持技术(ECMO)。即使病人心跳完全停止,或者肺溺水等情况无法进行氧气交换,也能利用这一体外支持心肺技术暂时替代心脏、肺的工作,保持血液流动,赢得抢救时间。
作为医院ECMO小组的一员,林智每年与团队应用这种高端技术成功救治了包括心跳骤停、暴发性心肌炎在内的大量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患者的肯定再苦再累都值得
十几年前,林智为漳州龙海的一位老太太做了双瓣置换手术。如今,年过七旬的老太太身体还很硬朗,多年来一直找林智随访。老太太信佛,经常拉着林智的手说:“林医生,我每次拜佛都跟菩萨说要保佑你。”
患者的肯定,更让林智坚信,作为医生,再苦再累,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林智说,救活病人走出手术室时,看到家属期待的眼神,听到他们感谢的话语,那种成就感是金钱和物质无法衡量的。
结束拍摄时,墙上时钟指针落在9:45。林智马上赶往科室做术前准备,十五分钟后林智又将站上手术台,用他的双手,为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引言
林智:心外科是一个密切的整体,绝对不可以单打独斗。既要胆大心细,又要有随机应变的创造性思维。对厦心人来说,成功救治患者的成就感是无法用金钱和物质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