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两位“60后”教授领衔 拿下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

09.01.2016  10:45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昨日在北京举行,厦大两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两个项目分别是:厦大化学化工学院谢素原教授课题组完成的成果“新型富勒烯的合成”,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焦念志院士课题组完成的成果“微型生物在海洋碳储库及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据悉,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这应该是福建省此次唯一获奖的两个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举行一次,这一科技界的 “琅琊榜”颁发的奖项有五类,厦大获得的是其中的“国家自然科学奖”,这个奖项今年一等奖一项,二等奖41项。今年各奖项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自然科学家等三大奖项比2011年减少21%。

  厦大获奖的两个项目的课题组负责人都是“60后”,中科院院士焦念志今年54岁,谢素原今年48岁。

  不仅如此,两人堪称科学家中的帅哥级人物,应了前段时间时髦的那句话“明明可以拼颜值,却非要拼实力”。

  昨天,两个课题组向本报介绍了获奖项目。

   焦念志课题组:研究海洋中“看不见的主角

焦念志在澳门科技大学讲学。(照片由本人提供)

  焦念志课题组的获奖项目,试图从海洋入手,来寻找降低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和缓解全球变暖的可能途径。

  海洋表面就像一个大如星球的肺,吸入和呼出二氧化碳——碳进入海洋,一部分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但是,还有一部分会留在海水中或者沉积在海底。 新近研究发现海洋中有一个巨大的溶解有机碳库,与大气二氧化碳总量相当,可以起到缓解气候变暖的作用。

  但是这个碳库是怎么形成的,在此之前却一直是个谜,直到焦念志等的研究给出答案——海洋微型生物碳泵,肉眼看不见的海洋微型生物把有机碳转化成不可利用的形态(即惰性溶解有机碳)储存在海水中,换句话说,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国际学术界把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的关键性认识归功于焦念志课题组。而这得从海洋中一类特殊的细菌讲起——AAPB(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是具有光合功能的异养细菌,它对碳源利用特别挑剔。焦念志课题组因此发现,富营养海域浮游植物产生的大量活性溶解有机碳促进了AAPB的生长,使其分布比寡营养的大洋更多,从而给出了全新的AAPB全球分布格局,纠正了以往国际上认为AAPB较多存在于大洋的认识。

  微型生物碳泵在缓解全球变暖效应中可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证据表明,早在20亿年前,微型生物统治地球时,海洋储存的溶解有机碳是现在的500倍。

  这个获奖项目展示了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微型生物碳泵”的机制如果得以合理开发利用,可应用于近海富营养化海区的储碳,减少富营养化引发的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