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应该被铭记与敬畏

11.09.2020  13:11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2020年9月3日 新华网、中国文明网)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中华民族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也是高擎民族大义和理想信念,屹立民族之林不倒的强大民族。过往那段沉重的历史,是经历了无数战士的牺牲,以悲壮书写的底色。时至今日,为何要回溯历史、铭记历史、敬畏历史?因为“历史问题”还远远没有成为历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历历在目。

  90后逐渐拥有话语权,00后世界观逐渐定型,但不少年轻人对曾经家喻户晓的“狼牙山五壮士”、“小兵张嘎”、“董存瑞炸碉堡”的故事知之甚少。对历史的无知,正在逐步淡化新生代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文明要想远播四方,源远流长,我们必须提倡爱国文化,不能刨去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过往。

  铭记历史,才能对过往心存敬畏。在人民有恙、祖国有难的时刻,有知识、有情怀的年轻人,才能勇敢地站了出来,大踏步地走上了历史前台。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有了理想信念,才有饱满的精神面貌,才有积极的精神状态,才有澎湃的工作热情。反之,精神“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甚至丢失记忆,丢失了自我,也就丢失了现实和未来的依凭。

  梁启超曾提到历史是“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历史自有其延续性,正如水有波而明其流,车有辙而后可循。过往的“文明根基”构筑出亿万中华人民共同的“精神世界”。

  常葆一颗敬畏之心,让历史开口说话,是我们今人不可推卸的使命。以史正人、以史化风,在当下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还是要多鼓励、多引导青少年们看历史书籍,从中学习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教育部门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职责,使旧的内容重新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今后历史和思政教育应该研究的课题。身为中华儿女的一份子,身为历史的学习者和引领者,应用敬畏之心对待,历史不能因社会发展而销声匿迹,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对历史之际,牢记历史,并为复兴中国添砖加瓦。

  从历史兴衰规律看,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一个是积贫积弱时,一个是发展振兴时。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尚且能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如今身处国家发展振兴中的我们,更不能拖后腿。以史为鉴,亦以史为箭,心怀敬畏,殷忧启圣,多难兴邦。(鼓楼区委文明办 望舒)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