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市博物馆推出系列特色展览活动

18.05.2016  11:48

  市博物馆新馆开馆至今已近五年,相信不少市民都已经去参观过,但是你对博物馆内闽北五千年的展品打开方式正确吗?今天是全球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南平市博物馆也推出了系列活动。跟随记者的脚步,一起寻找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来一场奇妙的博物馆之旅吧……

  琴式澄泥砚 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字。“三堂”应为作坊的堂号。这方琴式澄泥砚造型奇特,较为罕见,是研究砚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很可惜的是,墓内未发现墓志铭,仅见一方砖制地券,字迹已模糊不清。其墓葬形制为闽北宋墓,出土随葬品均与宋代器物相吻,我们判断当属宋代文物。”王世亮说。

  琴式澄泥砚

  市博物馆共2件一级藏品,其中除了元龙泉青瓷褐彩双耳环瓶外,另一件琴式澄泥砚展出于市博物馆四层。

  这方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是如何出土的呢?南平市博物馆馆长王世亮介绍道,1992年4月,在市区水东大桥附近的基建工地发现一座砖构双室卷顶墓,墓内出土这方琴式澄泥砚,呈长方形,砚面如琴状,并刻有纹饰,侧面看如鱼状。墨池呈长椭圆形,前深后浅,出土时还残留墨迹。砚背铭刻篆书“三堂”二

  郑和铜钟 从废品收购站中救出的文物

  钟从回收物资中拣选出来,随即送至南平市文化馆收藏。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郑和铜钟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南平市博物馆四层存同比例复制品。

  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共4483件,你可能会好奇,这些文物是如何被收藏到博物馆的呢?据了解,30多年来,市博物馆通过征集、捐赠、移交、考古出土等不同方法收集各类文物,有的文物来历更是颇为传奇,其中一件明郑和铜钟便是从废品收购站中“抢救”而来的。

  说起这件铜钟的故事,确实有些惊心动魄。据记载,这件铜钟原置于南平市郊雪山寺三宝殿内,清朝末年殿堂遭火焚,此钟由当地居民移至依朝村的华光庙。1972年,附近要修建电站,需要大量的铜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需要铜线就必须要用等量的铜来置换,依朝村这件铜钟就被置换到了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站的一位仓管员发现这件铜钟不是寻常之物,便写信给了当时市文化

  馆副馆长卢保康,卢保康向南平市文化局打了报告,文化局拨下经费,按废铜的价格向物资回收公司收购了铜钟。1981年春,这件明代郑和下西洋间铸造的铜

  茶洋窑瓷器 沿“海丝之路”远销国外

  在南平市博物馆举办的“5·18日世界博物馆日”系列活动中,市博物馆一层将展出延平茶洋窑精品瓷器,有兴趣的市民不妨前去观看。

  南平茶洋窑是宋元时期烧造陶瓷器皿颇具规模的一处民间窑场,未见任何史志文献记载,颇具神秘色彩。窑址坐落在茶洋自然村,距南平市区约25公里,属延平区太平镇葫芦山村管辖。茶洋窑有着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发展制瓷业的理想之地。其产品的烧造工艺是吸收、融汇了景德镇、龙泉窑、建窑、吉州窑以及磁州窑等诸多窑系的先进技术工艺而发展起来的,产品除实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釉色有青釉、青白釉、黑釉、绿釉和釉下彩绘等。

  《南平县志》记载,宋代茶洋自然村设有金砂驿,元代改名茶洋驿,明、清沿用,乃福建南北交通枢纽和闽江水运的重要站关之一。茶洋驿是闽北进入闽江通向海道的必经之处。近年来,在国内外的一些考古发掘资料或收藏鉴赏资料中,发现茶洋窑的产品散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说明该窑产品均经由此道输往国内外市场。茶洋窑的发现为研究我省的陶瓷发展史、对外贸易史及文化交流发展史,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张莎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