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昨起免费向市民开放

03.09.2015  10:07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昨起免费向市民开放 - 福建之窗
来源: news.xmnn.cn

昨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开展。记者 陈理杰 摄

  厦门网-海西晨报讯(记者 陈巧恩 通讯员 杨阳)昨天上午,由厦门市委统战部、厦门市委宣传部主办,华侨博物院承办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展”在华侨博物院开幕。展期至10月31日,免费向市民开放。

  本次展出的290幅照片和158件文物,全面直观地再现了堪比“民族血线”的滇缅公路上南洋华侨机工的故事。

  据介绍,1938年8月,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烽火中建成了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从云南昆明到缅甸腊戍,全长1146公里。此前,日本侵略军扬言,要在几个月内彻底灭亡已然沦陷的中国,他们的依据是,中国国内物资只能抵挡数月。

  然而,日寇没有想到,滇缅公路建成后,国际援助和海外华侨支援中国抗日军需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输入,支持着中国与日本继续战斗下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

  滇缅公路建成后,国内急需大量司机和修车技工。半年后,应国民政府请求,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在报纸上发出第六号通告,号召华侨汽车司机和汽车修理技工(简称“南侨机工”)回国服务。3200多名华侨青年背负着800万南洋华侨的重托,毅然回国参战。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和抗日的其他战场,出生入死地抢运军需辎重及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机修人员。

  罗开瑚就是其中一员,今年98岁、远在云南昆明的他,托人送来贺词:“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抗倭寇侨工洒热血,报中华赤子表丹心。”

   3200多名南侨机工 仅12人健在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这次去,纯是效劳祖国……”这是一位叫白雪娇的槟城(位于西马来西亚西北部)女青年,托报馆转交给父母的告别信。那是在1939年,当时22岁的她响应陈嘉庚号召,报名参加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白雪娇瞒着父母,化名施夏圭,仅留下一封家书就毅然回国了。如果,她也能来参加本次在厦门举办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展”,又将会如何回忆那些年?但,永远不可能知道了。这位祖籍安溪、曾就读于集美中学和厦门大学的巾帼英雄已于去年离世。

  岁月走过了漫长的70余载,当年的3200多名华侨青年如今仅12人健在。“国内7位,其中2位在云南、2位在海南,另外3位分别在山西、重庆和广东;国外5位,其中4位在马来西亚、1位在加拿大。”南洋华侨机工二代、云南省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张云鹏介绍。昨天,他受邀出席纪念展开幕式,罗开瑚的贺词就是托他带来的。

  张云鹏的父亲张智源,当年和叔公张金炳一同从新加坡回国,参加抗日救国。回国后,叔侄二人一道在滇缅公路上开车运输军火等战略物资。

  “父亲有文化,主要是从事文字工作,当时在运输中队担任中队长,后来升至少校中队长,与罗开瑚同属一个中队,罗开瑚担任班长。新中国成立后,父亲留在国内,成为云南省第一届人民代表、昆明市第二届人民代表,还向国务院侨办写信,反映南侨机工的问题。”张云鹏说,“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亲一直不愿意告诉我们他抗日救国的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