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醉美乡村的惊艳舒展

13.08.2014  19:44

建阳考亭绿道美景如画 (张正松 摄)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林涛竹海,云蒸霞蔚。上苍将绿色的基因注入到世界同纬度上保持最完整的一块绿洲,那就是闽北。每个村落都似天生丽质的少女,只是“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藏在深山人未识。

  市委书记裴金佳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2014年2月14日,南平市委、市政府关于共建美丽南平推动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正式下发,建立共建工作专项基金1500万元,实施百个美丽乡村示范、千公里生态绿廊、万人保洁的“百千万”工程如火如荼地铺开。将闽北打造成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区的鸿篇巨制中,这可谓璀璨的如椽之笔。

  芳菲尽展的八月,徜徉在“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的村落中,记者的眼光被定格在一幅幅“村庄秀美,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的美丽场景中。

  凡是能称之为“世外桃源”的地方,一定是远离尘嚣的山野、诗情画意的田园。双同、杨源模式,诠释了靠山要先护山再吃山的辩证法。美丽乡村建设给旅游资源丰厚的村落带来了无限商机,滚滚财源。

  海拔1349米的匡山,屹立于浦城县富岭镇双同村,为闽江一处源头。3.83万亩的山林植被保存极好,盛产酸枣、香榧、核桃、笋干等土特产品。古木参天,怪石散落,灵泉飞瀑,构成奇妙的自然景观。元末名士章溢、刘基、宋濂、叶琛“浙南四先生”在此结庐隐居,革命斗争岁月红军游击队在此浴血奋战,匡山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如今,双同村民靠山吃山的“”念得津津有味,做得风生水起。开辟旅游步行道,修缮61座古民居和诸多革命斗争遗址,建设文物陈列馆、农民书屋、公园、停车场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设施。

  8月5日,走进一户户“森林人家”,但见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明亮整洁,电脑、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今年,上海、浙江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村干部李仕银告知,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集体收入近百万元,连年统一为村民交纳医保、社保。

  尝到甜头的双同人更加自觉地保护生态,珍爱家园。“全国生态村”、“全国旅游示范单位森林人家”、“福建省最具体验价值‘十佳'森林人家”……双同村,成了闽北唯一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金牌”的老区美丽乡村。

  看看戏,中国戏剧活化石四平戏;玩玩水,国家5A级景区白水洋;爬爬山,道教二十七福地洞宫山;喂喂鱼,延续千年习俗的鲤鱼溪;品品茶,“三苦”、“三甜”、“三酸”的新娘茶……福建能集纳这些旅游要素的最佳地点在哪里?答案是:“高山老村落,闽北小丽江”——政和县杨源乡杨源村。

  谈自然地理,聊人文历史,杨源村都存在不可复制的旅游优势。平均海拔860米,年平均气温14摄氏度,天赋“南原北国”气候特征,“天儿蓝,星儿灿,夏天不用电风扇”。村民视鲤鱼为肇基始祖卜居祷告之神物,严防死守着先祖制定的保护契约,弯曲有致的小溪展现了“人鱼同乐”的别样景观。

  古村、古桥、古戏、古庙、古殿,如果说“古”是杨源村的魅力招牌,那么“新”则是杨源村的难得机遇。随着宁武高速互通口的衔接和202省道升级为235国道,交通瓶颈被逐一打破。省长苏树林赴杨源村调研后,提出了打造“全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全省乡村旅游精品示范村”的指示。

  杨源乡将首批国家非遗“四平戏”作为“引爆旅游”的“导火索”。为此,配套实施“四化”工程:美化工程、绿化工程、洁化工程和亮化工程。拿亮化工程来说,130盏路灯,96盏景观灯,266盏灯笼,沿鲤鱼溪、古民居以及四平戏文化园溪边间隔高悬。

  “去年,杨源破天荒地来了3万多游客。”展望未来,乡长陈健信心满怀。他分析,杨源村跟周边旅游景点形成互补,具有成为闽东北三角旅游枢纽的潜力。

  考亭、张墩样板让人们体会到,融合山水、田园、酒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寻找切入点发展特色产业,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注入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百姓富、生态美”的目标才能双翼齐飞。

  出建阳市区西南4公里处,有个考亭村。建设美丽乡村给考亭人带来了生活之美,而生活之美美在考亭人有家业、有产业。随着游人越来越多,考亭人积极兴办休闲果园、森林人家、垂钓鱼塘、自行车铺等项目。

  考亭的主产业是葡萄,为福建最早推广规模化种植的第一村。全村现有耕地面积2000多亩,村民80%收入靠葡萄。如何提高葡萄的附加值,并跟旅游挂上钩?村民肖文宝买来的东北松搭建起果园大门,吸引游人进果园游玩采摘。村民丁海荣办起休闲饭庄,每天天刚蒙蒙亮,夫妻俩就忙碌开来,十几个包间常常客满。

  骑车漫游成为考亭一景。已有十几户村民网购了五颜六色的两人、三人旅游自行车,平时尤其是节假日,大家把车擦洗得干干净净,排放在门口出租。村民朱长松出租的20辆自行车,收入高的日子超过千元。

  一潭荷池,数棵青柳,周边更被平坦开阔布局分明的瓜果和田园所环绕。骑车漫步,悠然自得。折返村庄的酒坊,欣赏硕大的葡萄酒桶,轻呷家酿的葡萄美酒,顿时令人恍如移身于法兰西波尔多酒庄。富屯溪畔,316国道边,如今出现了一个全国“美丽乡村” 创建试点村——顺昌县埔上镇张墩村。

  “‘六一'节那天,上千名游客蜂拥而来,小车停了两三公里。”人变黑变瘦了,但村支书林启兴掩饰不住一脸的兴奋。他发愁的是,如何尽快把服务设施搞得更加完善。

  张墩村原是普通的粮食村。1988年,林启兴和几位村民引种巨峰葡萄;1999年,三户果农开始运用传统方法酿酒。历经26年,近500亩的葡萄种植基地如今当上全县老大,全村210户有86户葡萄种植、酿酒专业户,年产销售葡萄酒达150多吨,产值600万元。

  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美丽乡村建设才有可靠支撑和持续动力。张墩村举葡萄为旗幡,按“AAAA级乡村旅游景区”高起点谋划,成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公司发挥多玛仕酒庄拥有全省唯一葡萄酒生产许可证的优势,注册“张墩”商标,对家酿葡萄酒的生产工艺进行指导、改良和监管,统一收贮、包装和销售。投资5000万元,建设多玛仕葡萄庄园和100亩葡萄大棚种植示范园,集品种展示、休闲采摘、生产加工为一体。

  当您想品美酒之芬芳,享采果之乐趣,青清山水、静净村庄、最醉酒坊的“美丽张墩”,一定是你不错的选项。

  磨刀不误砍柴工,这个“磨刀”就是规划。正如林宝金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言:制定农村住宅用地指导意见和建设导则,引导农民按照宜疏不宜密和两层半、坡屋顶的要求建设新房,弘扬闽北农村建筑特色,展示山水田园风光。规划在前,就能避免大拆大建,节省每块铜板,让美丽“出彩”。

  仿佛从萧瑟的寒冬转眼间就过渡到明媚的春天,松溪县郑墩镇新铺村完成了一场“变脸”的奇迹。

  松建高速公路往松溪方向的第一个出口紧依新铺村旁。乘车侧望,在巨幅绿屏似的风水林映衬下,一排米黄色的主体楼、青蓝色的坡屋顶、棕红色的窗楣以及点缀其间的花圃菜园,构成了充满现代气息又融合山野风光的画卷。

  “民房年久失修,色彩杂乱,跟高速路的亮丽形象很不般配。”分管新铺村的镇人武部部长吴松介绍,今年3月开始,一场旧村改造的号角吹响:统一外墙效果;修饰屋顶门面;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离。

  在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山村风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新铺村委托浦城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美丽乡村的蓝图,方案最终交由县规划委员会审定。

  考察完毫无门派特色的新铺村建筑,设计师们思忖着究竟借鉴哪种建筑流派最合适?罗列了十几种,比如江南民居、岭南派、徽派、仿古建筑、欧式建筑,但逐一比照,均不理想。按美观实用、操作性强的原则,在不对原有建筑伤筋动骨的前提下美化外观,使之协调统一,新铺村选择了现代建筑的改造方法。

  那些天,百号人马抢晴日,钻雨隙,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村民陈体有感叹道:“这真是几辈子都碰不到的好事啊!” 新铺村立面改造房屋88座,长约1800米,总投资300万元,政府、农户按比例出资。同新铺村一样,各地将农办、住建、国土、旅游、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等部门之间的建设资金有效整合到试点村,使“城乡环境共清洁、生态绿廊共打造、美丽乡村共建设、绿色发展共推进、发展成果共分享”的共建理念得到充分体现。

  “好的规划能够使美丽乡村建设一脚踩在高位上,让有限资金产生最佳效果。”邵武市卫闽镇党委书记危宣斌如是说。谢坊村做规划时,镇里聘请中国旅游教育协会副会长郑向敏博士作顾问,并和村民一起讨论,以保证大家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此基础上,邀请省住建厅村镇建设中心高级规划师虞文军等专家和20多个部门负责人召开总规评审会,提出了14条意见和建议。最终谢坊村的规划归结为滨河亲水风情线、田园风光养生线和村落民俗体验线。

  如今,越来越多的村子根据各自的自然禀赋、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编制独具特色的村庄建设规划,彰显出闽北村落的文化符号和地域标识。

  建设美丽乡村需要投钱,但唤起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就能让美丽与钱不划等号,把有限的资金用好了,就能四两拨千斤。南平市建立财政与个人统筹投入卫生保洁长效保障机制,按常住户每年缴交保洁费60元,市、县(区)两级按照村庄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建阳市郊有个溪源村。走进鹅卵石与青条石铺就的村中小巷上,昂首是古宅门楼的砖雕和马头墙,俯视是水沟潺潺的清泉流水。让人啧啧称奇的是,角落看不到垃圾,四周没有家畜家禽的粪便。

  溪源村是建阳市第一个垃圾卫生集中处理的村,村里3名保洁员每天保洁两次。污水收集管网,荷花池、松树林里的人工湿地让溪源人彻底告别了几百年来“灰尘靠风扫,垃圾靠水冲”的历史。干干净净的村貌令村民心情舒坦,和谐友善的新风渐成时尚。村支书吕宗发自豪地说:“我们村是零上访、零案件的村。

  七星溪张开双臂划了个大湾,将一块1200亩的土地塑成了一座有矮山有茂林有肥田的精巧小岛,小岛依偎在深水码头旁昼夜唱着动人的歌。这,就是政和县石屯镇松源村石圳自然村。

  仿佛歌中的短暂过门一样,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石圳村了,但它曾经是政和县水陆中转枢纽码头,至今村边数株生长于宋、元、明、清的樟树,当年可都是捆缆舟船停靠岸边所用。数百年水运业的兴旺催生商贸业的繁荣,如今不复存在的酒肆、药店、戏台、盐仓,甚至金库、烟馆,在残垣断壁中依然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厚重。

  8月6日,记者走进石圳村,看见一台钩机在清渠,几位村民在挥汗砌石。松源村妇代会主任袁云姬介绍:“环境整治战从去年9月就打响了。”一问,过去30多年间,村里沉积的垃圾掩埋了穿梭村庄的1000多米的古渠,进村两米宽的道路被垃圾挤占了一米,樟树底下、庙堂门口以及小巷旯角,满眼垃圾,蚊虫纷飞。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发起环境整治战的主力军是“娘子军”,“领军人”袁云姬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石圳妹子。从小在外婆身边长大,她早就触摸到了家乡昔日的繁华大气,更发酵着一个美丽乡村的梦想。

  面对脏不可睹的现状,袁云姬振臂一呼,石圳村的大姐大婶们就集合在她的麾下。不服老的余金枝、精干的赵美容和勤快的吴桂萍等10位妇女组成的“娘子军”,不计报酬,随叫随到。

  古井旁有条管沟,生活污水、垃圾、甚至粪便都往那儿倒。沟里三根水管交叉缠绕一起,用工具没办法清理。姐妹们急了,顾不上污秽恶臭,三四个人抬起水管,其他人干脆就弯下身用手去掏……

  在“娘子军”的带动下,村民们不断加入,投工投劳;各级政府资金投入,予以支持。垃圾一天天消减,仪容一天天变靓,石圳村渐现“小桥流水人家”的优雅风采。

  如今的闽北美丽乡村建设像天女散花般铺开,绿色生态名村又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品位也在提升。历史名人树起来,传说典故整出来,民俗山歌唱响来,传统美食捧上来,民风民俗晒出来,文明用户评出来。在这里,奉献给你的是美丽生态的视觉盛宴,还有穿越千年文化的心灵鸡汤。

  (杨 鸿 叶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