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部分单位公款“接待费”黑洞:预算1块花11块

08.08.2014  21:03

接待费超预算10倍、挪用专项资金、会议费藏吃喝、用假发票报销……全国多地陆续公布2013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尽管公款消费总体减少,但少数部门接待费屡超预算,程度令人咋舌。面对公款消费“躲猫猫”,如何让“高压线”通“高压电”?

预算1块花11块” 多花的公款哪儿来?

八项规定”等一系列禁令出台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相当严苛”的公务消费文件规定,地方三公消费总量减少,然而,一些省份披露的审计报告显示,少数仍比上年同期有增加。让人奇怪的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公务接待费支出远超预算。

山东省对50个省直部门单位的“三公”经费审计时发现,一些单位“三公”支出明显超预算。17个部门单位公务接待费预算432.3万元,实际支出875.17万元,超出预算102%。其中,省建材协会公务接待费预算2万元,实际支出24.88万元,超出预算1144%;海南省审计也发现,13家预算单位“三公”经费超范围支出27.06万元。

禁令重重,公款接待应当更节俭,一些单位缘何超出预算如此之多?多花的公款哪儿来?记者调查发现,接待压力不减,一些地方只能“找钱”接待。

东部某县接待部门负责人介绍,当地盛产龙虾,很多领导来此地开会调研,特色接待自然少不了。一盆龙虾少则一两百元,多则四五百元,加上烟酒,一桌饭菜少说也要上千元。财政下拨的接待经费根本不够用,只能想办法“找钱”。

最常用的办法是把接待费夹在会议费和培训费中列支,如果还不够,只能向下属单位和相关企业摊派。”这名负责人说。

招待费不够,就“”会议费,这也是当前会议名目繁多,且不少在豪华酒店举行的原因。近日发布的审计报告点了一些部委的名,如交通运输部、民政部等22个中央部门在非定点饭店召开会议407个,其中102个在五星级酒店;另有23个部门超标超范围或虚列会议费支出1436.41万元;还有部门向所属单位转嫁摊派会议费,让企业赞助会议费。

一家旅游运输公司总经理说,以税务部门为例,企业为了在报税时获得更多“方便”,往往对“接待”工作有求必应。“领导一招呼,马上跑来买单。

发票报销“鱼目混珠” 套取公款花样翻新

项目资金、会议经费、会议费用……虽然公款支出分类严格,但一些地方和部门为了满足接待需要,往往在报销上想办法,把其他项目资金用于吃喝接待。

记者调查发现,一种普遍做法是将会议规模“扩大”、规格“提高”,虚报会议天数、人数、房间数和房间等级等,将资金“”出来作为招待费。

广西桂林一家单位办公室负责人说,有时单位不直接提钱,而是将之留在宾馆,作今后的招待费使用。出于利益考虑,酒店一般都乐意予以配合。

一些项目资金也被接待费搭了“顺风车”。沿海某市接待办工作人员透露,在上报下年度预算中,除批准的接待费外,经常在其他项目中增设招待费开支,如人员培训、扶工兴贸、旅游文体、招商引资、项目论证等,以“搞这些项目也涉及招待”为由,将招待费搭在这些专项项目中列支。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单位公款报销手续不齐,甚至假发票泛滥。云南在审计中发现,7个部门及所属单位无真实经济业务利用虚假发票套取资金1259.48万元;8个部门对票据审核把关不严,接受虚假发票报账931.59万元。

高压线”要通“高压电

财政部、审计署近日发出通知,从今年8月份起,在全国深入开展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财经违法违纪行为,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从源头上斩断不良作风的“资金链”。

公款消费要设定“高压线”,更要通上“高压电”。中国社科院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认为,要加强监督和审计。一些账目不是能不能查出来的问题,而是想不想查的问题。

一些专家指出,预算是扎紧百姓钱袋子的第一道关口,但由于监督问责乏力,刚性约束不高,一些“三公”支出容易隐匿在行政经费之中。

公款消费总是‘躲猫猫’,关键是公开不够,让有些规定只是‘看上去很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吴亦明说,公款体外循环背后往往隐藏权力寻租,仅靠体制内力量监管难度很大,必须在公开透明、社会监督和领导问责上下功夫,让预算硬约束真正“硬起来”。(记者凌军辉 傅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