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安实施“兴茶富民”战略 做好茶叶“加减法”

19.06.2017  18:32

  中新网福建新闻6月19日电 (记者 张金川)“‘兴茶富民’始终是华安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的发展战略,围绕‘种好茶、制好茶、卖好茶’,在茶叶‘加减法’上做文章。”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长陈东海在第四届海峡(漳州)茶会·华安铁观音品牌推介会上如是说。

第四届海峡(漳州)茶会·华安铁观音品牌推介会现场。 华安邀请省市领导参加推介会。

  16日—18日,为期三天的第九届海峡论坛•第四届海峡(漳州)茶会在漳州开幕,海峡两岸专家学者、茶叶精英相聚漳州,共商茶产业、茶文化发展大计。

推介会现场表演。

  华安茶叶栽培历史悠久,制茶工艺精湛,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有茶历史和茶故事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华安茶叶栽培始于唐朝,县城所在地华丰镇,古时候称“茶烘”,因茶闻名,华安铁观音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货物。

  “从历史遗存来看,新圩镇古渡口位于九龙江北溪中游,是东溪窑瓷器和安溪铁观音、华安铁观音重要转运集散中心。”陈东海介绍说,明朝中后期,漳州瓷器和福建铁观音就通过水道源源不断运抵古月港,再转运菲利宾的马尼拉,通过印度洋、地中海,最后抵达欧洲。这条黄金水道孕育了漳州爱拼敢赢的海商精神,也造就了一批流传千古商行巨贾。二宜楼的缔造者蒋士熊家族创号“泽春”,通过卖米卖茶,赚取巨大财富,建造了民居瑰宝二宜楼。

  陈东海说,华安人民秉承先人种茶、制茶的遗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制创出口味清纯、韵味悠远的清香型铁观音,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一段时间,铁观音成为山区百姓发家致富的“宝贝”,群众种茶热情高涨,几年时间,全县最高峰时,拥有茶园16.8万亩,人均达到1亩茶。由此,华安铁观音声名远播,“如今,华安铁观音规模产量大,是全国铁观音第二大主产区,全县有优质茶园15.5万亩。

  在谈到茶叶“加减法”时,陈东海说,“做加法,就是实施‘茶叶+’,把茶叶和生态、技术、平台、品牌有机融合。”比如,茶叶+生态。华安将创建2万亩精品生态茶园,引导茶农在茶园套种名贵苗木,把山顶的茶园种上名贵的本地苗木,修复茶园生态环境,做到“头戴帽”“脚穿鞋”,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茶叶+技术。在保持传统铁观音清香型特色制作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制作浓香、红茶、岩茶等多种系列的铁观音,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茶叶+平台。首先是种植的平台,依托产茶重点村,扶持组建茶叶合作社,实行集约化的经营管理,统一规范的生产行为,使茶叶的质量不断提高。其次是销售的平台,通过阿里巴巴电商销售平台,在全县各村设立店小二,让茶叶销售接上网络的快车道;茶叶+品牌。将把华安铁观音十佳品牌作为茶业发展的生力军和引领者,使之与铁观音茶农和专业合作社有机结合,鼓励他们创建生态、有机、绿色茶园,并对他们实行全过程监督和指导,让华安铁观音做大做强;茶叶+产业链。茶叶的产业链条很长,将在种茶制茶的基础上,通过延伸拓展茶产业链,引进和培育茶食品加工企业,生产出精致高档茶食品,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做减法则要:一是减量,特别是低产茶园、大田茶园。华安将分期、分批进行改造,退茶还田,退茶还林、退茶还菜,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二是减季,改变铁观音高峰期的五季采茶法,做好春茶、秋茶两季茶,适当采制优质暑茶,打击制售铁观音茶脚,提高铁观音品质;三是减少化肥农药,鼓励使用农家肥、有机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确保华安铁观音的生态、有机、绿色、安全、健康。(完)

【责任编辑: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