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华亭镇涧口村:一村带三村,形成“火车头”

12.07.2016  13:08
  

莆田市城厢区华亭镇,涧口村是有名的强村、先进村,但他们并不满足于一枝独秀。为了带动周边弱村共同发展,涧口村联合3个村庄组建中心村党委。这个党委不仅为弱村搭建起强有力的班子,还把村庄建设经验复制推广,并且对集体产业统筹规划、错位发展,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个党委有力量!

一村带三村,形成“火车头

位于莆田市城厢区和仙游县交界地带的涧口村,曾经是个“一年忙到底,屋内无余粮”的山区穷村。2012年,涧口村纳入莆田市“幸福家园”建设第一批试点后, 以村党支部书记詹国强为带头人的村两委班子努力拼搏,率领全体村民拼出了一个明星村,全村面貌焕然一新,建成了别墅式新区,培育起花卉苗木种植等支柱产 业,还为村里的线面、龙眼干等农产品打响了“涧口”品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正因为没有和涧口村一样强有力的班子,周边几个村庄的发展步子没有跟上来——宫利村的村部里蒙着厚厚一层灰尘,连办公桌椅都没有, 好几位村干部常年在外承包土地种蔬菜;五云村的班子主动性不强,虽然拥有和涧口村不相上下的基础条件,却接连两次错失了成为“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的机 会……为了带动周边弱村发展,2014年初,涧口村、隆兴村、五云村联合组建涧口中心村党委,詹国强任党委书记,后来又吸收宫利村加入。

我们宫利村加入时间晚,位置最偏远,所以受中心村党委的关爱最多。”宫利村党支部书记陈启松说,在村级组织换届时,中心村党委就给予了指导,选进了退伍军 人、大学生村官等新鲜血液,组建起有战斗力的班子。宫利村6个自然村非常分散,群众居住在各个山头上,在宣讲“幸福家园”建设经验时,詹国强在山里驻扎了 一个多月,连老母亲生病都没能回去照顾。

除了宫利村,五云村、隆兴村的两委班子都在中心村党委的带领下前往涧口村学习取经。“过去一起受穷,如今一枝独秀”的强烈对比,让这几个村的村干部深受震 撼,纷纷鼓起了干劲。五云村党支部书记林玉满感慨地说:“因为担当意识不强,五云在接连失去两次机会后,终于拿到了第三批‘幸福家园’建设试点村的门票, 这和中心村党委的加油鼓劲是分不开的!

分享好经验,避免走弯路

7日,台风“尼伯特”来袭,陈启松却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宫利村有51户家庭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附近,过去台风暴雨来临时,时刻都要提着一颗心。”陈启松说,自从加入中心村党委后,依托拆旧复垦政策,将这51户旧房全部拆除,村民异地搬迁安置,“终于没有隐患了”。

听起来云淡风轻,可实际拆迁的过程并不顺利。住在旧房里的一般是老年人,他们不仅习惯了种菜、养鸡养鸭的乡村生活,甚至有的提前备好了棺材,而且旧房里还摆放着祖宗牌位,拆迁难度很大。

我们也遇到过这些问题,开头还走过弯路、有过教训。”詹国强说。为了避免后来者再走弯路,中心村党委因地制宜地为宫利村出谋划策,积极向上争取拆旧复垦、地 灾户搬迁等补贴,让村民知晓拆除旧房不吃亏。此外,还吸取经验教训,为老人提前安排好住处,为祖宗牌位也搭建起安放位置,一步步获得了村民的同意。截至目 前,宫利村已完成复垦土地20亩,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转让,获得建设资金超过800万元。

宫利村一条路的修建,更体现出中心村党委的力量。“原来的村道很窄,只有3米宽,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过。”陈启松说,村里一直想拓宽道路,但缺少建设资金,征 地十分困难,而且拓宽时还要占用隆兴村的土地,更是难上加难。有了中心村党委的支持后,这些困难一一得到了克服,宫利村修出了一条长800多米、宽8米的 大路。“其中有200多米是占用隆兴村的土地,这多亏了中心村党委的协调!”陈启松说,大路建成后,大货车开进了山村,山里的龙眼、枇杷、香蕉、蔬菜等优 质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销路。

统筹各产业,发展得优势

7日上午,在涧口村,十几名上了年纪的村民走进绿丰园艺公司的现代化大棚内种植苗木,他们每天在家门口工作8小时,能获得60元收入;在五云村,村民们精心 侍弄着高价的晚熟龙眼,并准备加工成龙眼干销售;在宫利村,因为有了宽阔的村道,正准备投资一家线面加工厂……“要想村庄富裕,必须发展产业。因为有了中 心村党委,我们可以站在更高角度统筹四个村庄的产业路子,通过错位发展,各自形成优势,而不是一窝蜂地全部去搞乡村旅游。”詹国强说。

跑在最前面的涧口村,已经形成了花卉苗木种植和农产品冷冻储藏服务两大支柱产业。仅绿丰园艺公司一家,就承包了45亩土地建设花卉大棚,吸收了50多名年过 六旬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他们既有土地租金收入,又有工资收入。而冷库不仅能为村集体提供租金收入,还能服务周边村庄的果农。

紧跟其后的五云村,是龙眼的主产地之一。由于过去长期种植“大路货”品种,越来越没有市场竞争力,所以村民们专门请来省农科院的专家,为土壤把脉问诊,确定 了四季蜜、立冬本等优质龙眼品种和白梨优质枇杷品种的嫁接方案。今年,村里已经成功嫁接了300多棵白梨优质枇杷,晚熟龙眼也将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我们村虽然最偏远,但也有自己的优势。”陈启松说,宫利村因为居住分散,从村头到村尾跨越了11公里,但正是这种偏僻、绵长的地理特征,让宫利村有山有水。“土壤好,种地瓜甜得不得了!蔬菜、香蕉等农副产品品质非常好。

过去我们单打独斗,这些优势发挥不出来。现在有了中心村党委的统筹规划,四个村庄各有产业特点,又形成乡村休闲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副产品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条,让每个村的优势都得到了用武之地,富民产业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陈启松说。(福建日报记者 陈荣富 卞军凯 通讯员 易振环)

【编辑:陈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