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泉州交响曲:千年潮音,文明互鉴

20.08.2021  17:00

  文|半月谈记者许雪毅

  泉州申遗成功了!7月25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正式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

  这座“宝藏”古城,800多年前,理学大师朱熹开坛讲学;700多年前,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盛赞不已……千年刺桐城风物依旧,当年“世界的货舱”流传至今的,是怎样动人的文明交流互鉴故事?

泉州民居大厝的燕尾脊。(魏培全 摄)

  向海而生:遗产自有故事

  泉州开元寺里陈列着一艘宋代古船,它影响了一位泉州少年的一生。

  开元寺位于泉州古城西北部,作为遗产地22个遗产点之一,曾是宋元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为尊崇的佛教寺院。

  1974年,高中毕业后回农场工作的知青林少川,悄悄跑去围观泉州后渚港宋代古船挖掘现场,得到在场专家的鼓励,从此走上钻研泉州文化的道路。如今,说起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千丝万缕关联,老人依然眉飞色舞。

  “泉州的海丝文化是历史沉淀下来的瑰宝,申遗成功是将它擦亮给世界看。”林少川说。

  10至14世纪,世界海洋贸易迎来一段异彩纷呈的繁荣期。是时,泉州以“刺桐”之名崛起,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马可·波罗曾惊叹:“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

  涨海声中万国商。香料、药材等“舶来品”从泉州港流入华夏,丝绸、陶瓷等“中国制造”由这里走向世界。

  当年的繁华盛景,仍能通过22个遗产点真实“再现”。在九日山祈风石刻,泉州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告诉半月谈记者,石刻记下了当时“海关”官员、行政“一把手”、皇室代表和驻军一起为海外贸易商舶祈风的“内幕”;寻访“瓷都”德化窑址,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娓娓讲述,名为“马可·波罗罐”的青白釉罐浓缩了这位旅行家沟通东西的回忆,轰动世界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上发现了大量德化窑瓷器……

  世界遗产大会决议认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所包含的22个遗产点共同促成泉州在公元10至14世纪逐渐崛起并蓬勃发展,对东亚和东南亚经济文化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泉州申遗成功,让世界重新看见了中国的海洋文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年逾七旬的安家瑶说。

  海纳百川:文化在此会通

  22个遗产点之一的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时期泉州城远郊的一处摩尼教(又称明教)寺院造像,是世界现存唯一的摩尼光佛造像。

  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在底格里斯河畔创立摩尼教。他不会想到,千余年后摩尼教的历史密码会在遥远的泉州保存下来。

  “泉州人海纳百川,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力和融合力。”晋江市文保中心主任吴金鹏说,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是泉州千年不磨的动人魅力。

  泉州历史上号称“半城烟火半城仙”,五步一寺,十步一庙。走进开元寺,石柱上的对联奔来眼底——“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联语系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所撰,他曾长时间居于斯,讲学于斯。

  泉州不仅是中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设在泉州。

  宋元时期,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宗教在泉州传播。泉州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宋元时,来自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地的外国人不仅仅从事贸易,他们对泉州也有很深的认同感。”晋江市博物馆陈埭回族史馆馆长丁清渠说。

  “泉州的多元、包容、开放,让它成为一座世界性城市。”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说,泉州这一秉性至今不移。

  海阔天空:古城重新出发

  1989年,泉州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点,“国保”九日山是重要考察点之一。胡家其被有关部门选中,变成集保管员、接待员、讲解员、卫生员、防火员于一身的九日山“当家人”。

  与九日山相伴30多年,现已退休的胡家其记不清向多少人讲述过九日山祈风石刻的故事。他说,有的石刻,虽然“惜墨如金”却字字珠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齐全,堪称那个时代的“官方微博”。

  “九日山不是普通的小山,而是一座文化宝山。”胡家其说,他要把“文化宝山”的故事尽可能讲给更多人听。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闽南文化发祥地,泉州融合了诸多文化源流,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

  留住城市“”与“”的文化自觉,保护着泉州1300多年的历史文脉。很多泉州人像胡家其一样,对这座古城爱得深沉。

  泉州市文旅局文保科副科长李庆军说,很多专家来泉州,感受最深的是这里的人对古城的敬畏之心,“无论有形的物质遗存,还是无形的精神遗产,都有努力呵护的印痕”。

  在这座传统依然鲜活的古城里,红砖古厝、南音古乐、民俗古礼,都没有离开市井生活世界。平凡人的烟火人生里,有千年海潮的回音,悠远文明的投影,斑斓岁月的温度。

南音爱好者在位于泉州府文庙的南音传习所内为观众演出。(魏培全 摄)

  此次泉州把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全部作为遗产保护缓冲区,意味着整个泉州古城内新建、扩建、改建项目都将受到严格限制。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泉州保护文化遗产的新起点。”泉州市委书记王永礼表示,泉州将努力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泉州百姓、中国人民和全世界都能共享宝贵的文化财富。(刊于《半月谈》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