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千年古村中保存戏剧活化石:四平戏

14.11.2014  09:28

吉祥如意呀”走进杨源,四平腔练唱在远远的戏楼里响着,清清鲤鱼溪,黄土坯的老房沿溪两侧而建,弯延前行,小桥、大红灯笼,一座廊桥跨溪而立,村后一片风水古林,仿佛穿越回到千年前。

吉祥如意呀”走进杨源,四平腔练唱在远远的戏楼里响着,清清鲤鱼溪,黄土坯的老房沿溪两侧而建,弯延前行,小桥、大红灯笼,一座廊桥跨溪而立,村后一片风水古林,仿佛穿越回到千年前。

  福建新闻网南平11月13日电 (记者 张丽君)“吉祥如意呀”,四平腔练唱在远远的戏楼里响着。13日,记者走进福建政和杨源村,清清鲤鱼溪,黄土坯的老房沿溪两侧而建,弯延前行,小桥、大红灯笼,一座廊桥跨溪而立,村后一片风水古林,仿佛穿越回到数百年前。

  四平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除余姚、海盐、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外,产生的又一声腔,是明末清初曾经盛极一时的古老声腔,清中叶后渐趋沉寂。

  很多戏曲研究者以为四平腔已经绝迹,幸运的是后来在闽东及闽北的千年古村福建政和杨源又发现了这样古老戏曲的遗存。

  据悉,四平戏在杨源村传唱了400多年,也被戏剧界誉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每逢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及八月初五,杨源村就要演出四平戏三天三夜,世代沿袭不断传承至今。2006年5月20日,四平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已经学决四平戏30多年头了。”正在练唱的,是乡里四平戏剧团的主鼓--张旺洋,现年六十一岁。

  四平戏有词无谱,因此只能口口相传。

  四平戏唱的音调依旧保存古音,如今已经消失,它记谱是用符号,很多人都唱不来,所以当地学的人都是跟着前一辈的老师傅,教一句学一句,难度很大。

  四平腔的命名也比较特殊,甚至有些另类。大部分的声腔都是以产地属地或地区署名,而四平腔则找不到相对应的地名。

  对于杨源乡的四平戏的传入,《政和县县志》只记载了寥寥数字:明末清初传入政和。主要在杨源一带有“泳霓轩”四平戏班活动。

  目前会唱四平腔的人都是七八十岁五六十岁的,“为了鼓励新生代学习四平戏,村里出资建了四平戏展馆、出资组织演出、专门为传承人设立工资制度”政和杨源村书记说到。

  据悉,村里目前常自发演出,引发周边的村民都过来走亲戚看看戏,让四平戏走入村民中,村里小学还特意设了四平戏小戏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