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古音,让老技艺走进新生活
在三坊七巷行奏茶亭十番音乐,展现非遗魅力,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记者 树红霞 摄
在福州,有一种洋溢着“虾油味”的好声音,传承了数百年,那就是茶亭十番音乐。
作为福州民间民俗节庆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亭十番音乐生于民间、长于民间、用于民间,一直为老福州们所津津乐道。2006年,茶亭十番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老艺人们孜孜以求,推陈出新,不懈传艺,这一古老的技艺渐渐重放异彩。
茶亭十番音乐既已成为“文化遗产”,证明其与现代生活有了距离,特别是非遗传承人相继离世,年轻人不愿意学,古老技艺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的对接中用现实生活唤醒十番古音,正是应该着力之处。
坐奏行奏皆为妙韵
2月26日,福州市台江区文化馆排练厅,茶亭十番音乐省级非遗传承人卓越坐在正中央,边敲击清鼓边激情指挥,对面20多位艺人坐成两排,前排丝竹,后排金革,默契地坐奏《千秋岁》和《石榴花》,时而舒缓优雅时而高亢激越的旋律飘入耳际,让人陶醉其中……
这直抵心扉的妙韵,就是茶亭十番音乐。
今年74岁的卓越是省实验闽剧院退休员工,传统十番音乐的十种乐器,他样样都会。
“1962年我开始接触茶亭十番音乐,其浓郁的地方特色深深地吸引了我。”卓越说,茶亭十番乐团这群伙计,每周二都来排练,每周五培训打击乐。
卓越早年跟省民间歌舞团(省歌舞剧院的前身)的郑子良老师学艺。谈及已故恩师郑子良,卓越感慨地说:“老先生吹奏逗管有过人绝技,嘴唇练就如铁,可持续吹奏两小时之久,且不松弛漏气。他擅长颤指打法,在延长音上用花舌技巧,使得发音更为清脆甜润。”
茶亭十番音乐省级非遗传承人目前仅存两位,除了卓越,还有一位是李华政。
记者在排练现场看到,今年76岁的李华政老人,演奏起来精神头十足。
“我原来喜欢拉二胡,年轻时从老家浙江来到福州,经常能听到茶亭十番音乐,越听越喜欢。后来,我拜民间老艺人为师,从此与十番音乐结缘。”李华政说,他在茶亭十番乐团主要拉椰胡,偶尔打锣。
李华政告诉记者,茶亭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即室内与室外两种。行奏主要是在民俗活动的迎神赛会及老百姓婚丧嫁娶等场合演奏,穿梭于街头巷尾,金革在前,丝竹在后,逐队随之游行,边走边奏,声音粗犷,载歌载舞,场面异常热闹。
据茶亭十番乐团团长张鸿雁介绍,随着十番音乐广泛流传,其用途功能逐步扩大,在室内演奏的机会多起来,于是产生类似舞台排练的坐奏形式。在乐器使用上,分为“左把”与“右把”。“左把”用来演奏主要旋律,掌握速度,并指挥乐队的开始与结束。“右把”一般用来伴奏,听从“左把”的指令进行演奏。丝竹乐器以笛子为“左把”,金革乐器以清鼓、大锣为“左把”。
十番艺人的坐奏,犹如民间天籁。记者 树红霞 摄
乡音尽显闽派风流
茶亭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逐渐发展而来,在清乾隆年间已初具规模,并流行于福州城。清乾隆初年,福州举人郑洛英在诗集《耻虚斋诗抄》中收有《榕城之夕竹枝词》,里面记叙:“闽山庙里夜入繁,闽山庙外月当门,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
张鸿雁介绍,当茶亭十番音乐从单纯打击乐向融合管弦乐器发展后,演奏的曲牌就多了起来。如十番音乐爱好者熟悉的曲牌《海底天》,体现了诗人李白的怀才不遇,音调高亢奔放,是诗人性格的真实写照,每次演奏都让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祝寿音乐《蟠桃会》,描述了一个有趣的神话故事,曲子妙趣横生,不知给多少人家的寿宴平添了欢乐。
不只曲牌别具一格,茶亭十番音乐的乐器也十分独特,分别为笛子、逗管、椰胡、云锣、狼串、大小锣、大小钹、清鼓。
传承数百年的茶亭十番音乐在创新中求发展。记者发现,卓越敲击的清鼓,表面上与戏曲的板鼓相仿,但仔细观察,前者鼓面较宽,中间的圆圈较大,声音更圆润。
“我们不断尝试将十番音乐与古筝、琵琶、大提琴等乐器亲密接触,将现代作曲的和声加进去,让音色听上去更和谐。”张鸿雁说。
当日参加排练的,还有台江区文化馆几位年轻的工作人员,金丽媛就是其一。
“我从小学习民乐,进入乐队排练感觉格外亲切,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十番音乐独有的韵味。”金丽媛说,去年,她和几位爱好音乐的同事加入茶亭十番乐团,对这一意蕴精妙的民间艺术瑰宝从认知到热爱,从热爱到痴迷。
金丽媛当日演奏用的打击乐器狼串,和十番音乐的云锣、逗管等乐器一样古老,可谓中华传统乐器的活化石。
“去年我在乐队中主要演奏琵琶,今年刚开始接触狼串。据史学家考证,狼串最早源自中原,后因战乱传入福州。”她说,由于学习时间还不够长,她对十番音乐的味道还缺少理解,希望能在老艺人的指导帮助下掌握好演奏技艺,传承到原汁原味的风格。
狼串
云锣
传承保护呼唤新人
如何才能让十番音乐不失传?关键是要播下对非遗文化热爱的种子。
3月4日,福州市“我们的节日·拗九节”台江区主场活动热闹举行,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的一群孩子来了一场十番音乐“快闪”,明快流畅的曲调听上去奇妙无比,赢得阵阵掌声。
原来,这群孩子在学校的茶亭十番基地已练了两年多,每周跟着老艺人学两次,回到家反复练习,难怪演奏起来有模有样。
台江文化馆馆长吴静告诉记者,2006年,台江文化馆就在台江区第四中心小学设立茶亭十番基地。十多年来,老艺人手把手地传授和培训,培养了一批十番音乐爱好者。
为了让茶亭十番音乐活起来传下去,台江文化馆牵头在摸索中前行,又相继在福州市盲校、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设立茶亭十番基地。“学校负责挑选学生、安排课程、提供排练场地,我们负责安排茶亭十番老艺人授课、组建乐队、争取演出机会。”吴静说。
茶亭十番音乐现有传承人平均年纪在65周岁以上,老技艺需要新传人。“从2013年起,我们着手在馆办团队中招收新成员。迄今为止,我们已在弦乐、打击乐等声部中培养出后备力量,努力做好茶亭十番音乐传承的新老交接。”吴静说。
非遗保护要见人见物见生活。2016年,台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有志于保护茶亭十番音乐的专家、学者、老艺人组织起来,成立茶亭十番音乐研究会,共同探讨其传承发展道路。
为了扩大影响力,台江文化馆每年不定期举办茶亭十番专场音乐会,吸引十番音乐爱好者共同参与。同时,组织乐队参与交流活动,切磋技艺,提升水平。去年底,台江区举办茶亭十番音乐喜迎元旦专场演出,经典十番曲牌轮番上演,尽展非遗魅力。2月19日,台江文化馆和福建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联合主办元宵文艺汇演,十番音乐演奏唱主角,这群特殊的孩子奏出了味道,奏出了心声,成为他们用心学艺的最好见证。
在有识之士不懈努力下,十番古音渐渐焕发新的魅力。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得最多的还是老艺人对十番音乐日渐式微的忧虑,特别是年轻人大都不感兴趣,不愿坐冷板凳,这让他们无法释怀,渐渐成了一块心病。
“接下来,我们计划做茶亭十番音乐老艺人的音像资料录制、整理、保存工作,今年6月还会举办福州市茶亭十番音乐邀请赛,多措并举让老技艺走进新生活。”吴静说。(记者 树红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