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31.12.2015  12:46

   “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重要贡献。

  总量规模快速扩大。2011—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增长11%。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7.6万家,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年销售收入1亿以上的企业近2万家,100亿以上的龙头企业达70家(其中500亿以上5家)。

  发展动力持续强劲。“十二五”期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2015年预计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9.7%;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为新常态下稳增长发挥了重要带动作用。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落后产能逐步消化,装备技术升级加快,为产业发展增强了新的发展动能。目前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2%。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88.5%以上。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周边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电商换市,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正在培育成长。

  空间布局更趋合理。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向加工园区、物流节点、优势主产区集聚,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集群。2015年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万家),成为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聚集地;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

  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吸引农民直接以资金、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加工和流通业,全国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将农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群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将电子商务、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引入,大大缩短了供求距离,降低了经营成本。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补农建农带农。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每亿元加工营收吸纳96人就业;农业逐步从出售原字号农产品转向加工制品,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可以说,“十二五”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发展加快、布局优化、质量提升、领域拓展”的良好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80万家,预计2015年经营收入3500亿元,接待游客11亿人次,带动33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农民就业增收的新亮点,成为城乡居民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