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医院遇儿科“医荒” 医生盼社会理解和尊重

01.03.2016  13:11
  •   2月29日,福建省长乐市玉田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冯清(左一)被附近乡镇前来就诊的家长和患儿围得水泄不通。高峰时期冯医生的日接诊量超过250人次,平均每2分钟就要诊断1名患儿,加班加点是常事。

      记者连日走访福建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发现儿科“医荒”的现象不仅存在于城市大医院,也存在于乡镇基层卫生院。此外,医学院校儿科学专业报考人数偏少、年轻儿科医生流失等问题也值得关注。

      出于种种原因,儿科在许多医院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儿科医生在薪酬、职业发展、科研等方面不具优势,职业认同感低、心理压力大、工作强度和医疗风险高导致了部分年轻医生流失。以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为例,近两年从儿科转科的年轻医生已经达7名。

      在乡镇,儿科医生匮乏的问题更加严重,一名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工作范围要覆盖周围7、8个乡镇,工作压力和回报更不成比例。

      儿科医生的职业境遇已经影响了不少在校医学生的专业选择。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例,2010级的240多名学生在选择硕士专业时,仅3人报考儿科学。

      根据我国医学生教育制度,培养一名儿科医生至少需要7年,解决儿科“医荒”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少儿科医生表示,收入报酬只是一方面,他们更期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

      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   家长带着孩子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前等候就诊(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   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病区,护士为一名儿童进行注射前消毒(2月25日摄)。针对儿童的护理和治疗要比成人耗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推拿科医师陈倩婧为一名5岁儿童推拿(2月26日摄)。近年来,中医儿科项目逐渐被家长们接受。中医专家表示,发挥中医在预防、调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能部分缓解儿科就诊压力。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   家长带着孩子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前等候就诊(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   家长抱着孩子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儿科走廊等待就诊(2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

  •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陈燕惠(中)在病区指导该校儿科学硕士研究生及来自坦桑尼亚的留学生巴拉马·艾瑞克(右一)分析病情(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宋为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