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脉约战背后医道之争:西化“生产线”产不出中医

26.10.2014  15:44

一场喜脉之争又将中医推上风口浪尖。九月十三日,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主治医师宁方刚在微博上发起擂台挑战,约战“脉诊验孕”。十月,约战的结果还没出来,广电总局下令整顿养生节目,中医养生又不幸“中枪”。暂且抛开争议不谈,中医传承千年,自有立身之本,只知论医而不能领悟中医背后的传统哲学,便可能误解中医。如今,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乡间里舍,人们或可重新理解祖宗的医道。

□被“神医”误伤的中医

不只宁方刚一个人信不过中医。

摸一摸、看一看,人得了什么病就能知道?”约战结果还没出来,网上已经有了许多网友的质疑。

中医的号脉是有科学性的,很多疾病的信息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来体现。比如,生病的时候,人的面相就不一样。得了肝胆病的人,面相发黄,舌相和脉相上也有变化。”面对网友的质疑,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张伟这样解释。对于这场中西医比赛验喜,张伟认为更有可能是商业炒作。

张伟认为,现在人们之所以对中医不信任,是因为有一部分人将中医神化。比如鼓吹“把病都吃回去”的“神医”张悟本,说的其实只是中医效法自然阴阳盈虚消长,在生活中平衡身体盈亏的朴素道理,但张悟本却利用这个道理夸大疗效,以此制造“神话”。

张悟本的“神话”最终都被证明为“谎话”,但普通人因为缺少对中医基本医术的判断,难免从信徒沦为受害者。

最近,国家广电总局发出新规,整顿各省级卫视的养生节目。整顿前,全国省级卫视平均一周共播出103档养生节目,内容从基础养生到肾病、骨科、糖尿病,分类之细堪比各大医院,但其中仅有《健康之路》等九档节目合规。

河北省中医世家行唐傅氏的传人傅路江便很反对电视上这种介绍中医养生的方式,因为在缺少对中医文化了解的背景下“吹捧”中医,要么误导别人,要么被利益集团误导。

可惜的是,在有人借中医养生骗人敛财酿下恶果后,除了走下神坛的庸医,中医本身也总被误伤。

□学中医的大学生没看过《本草纲目

喜脉约战”不是中医第一次被质疑,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因为追求唯科学主义,中医连带国学一起被打倒。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人撰文,几乎将中医完全否定,斥为骗子。

中医传统诊疗手段因本身缺少西方科学的理论支撑而被人们质疑,然而,中医和西医的比较,本身并不科学。中医是把人体看做一个完整的系统,一个系统出了疾病,必须从和它相关的其他系统入手进行治疗,和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不同。

建国后,被否定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医重新受到重视,但几十年来,中医却一直沿用西医的方法进行教学、科研、临床,违背了自身规律。

对于中医来说,“师带徒”和“家传”才是正统的传承体系,老中医数十年的临床经验,非口传心授不易为外人掌握。然而,现在中医药大学经常由西医教授上课,而师生间传统的“口传心授”,也被现代化的一对多课堂教学所取代。

东北某知名中医药大学学生陈思宇(化名)大一时除了必修课,专业课包括解剖学基础、药理学、药学概论、生理学、有机和无机化学,只有一两门涉及中医的相关知识。他说,到了高年级才会学习一些中医药原理,分析方法也是化学分析中草药的成分,而不是药用。

傅路江坦言,中医药大学学习的只是中医科学,而不是治病,以至于一些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从未看过《本草纲目》,了解到的仅仅是讲义中典籍的内容。

□拒绝“生产线”,坚持师承传统

幸好,仍有人拒绝西化的中医“生产线”,坚持师承的传统。

最近,年过八旬的山东省卫生厅原副厅长、我省知名中医张奇文老先生又收徒弟了。

中医是一门传统技艺,是经验的积累,也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必须用传承的办法来学习。用书本写下来的,不是那个味儿。”张奇文说。

与西医严格把握几项人体指标不同,张奇文说,中医看的是人的“精气神”,所以学习中医很难量化总结,而是要一个病、一个病地记。“打个比方,白糖、红糖、冰糖,各有各的甜法,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张奇文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需要熟练掌握《周易》八卦之理、《黄帝内经》所言生老病死之变迁,和天地间物理与人生的关系,方能得心应手。

因此,培养中医须从娃娃抓起,中医理念需要养成,而不能照本宣科。

想想看,一个‘洋味’高中的毕业生,根据分数分配到医科大学的中医专业,第一节课学习《内经》,万物之高、天地五行等等,他是否会感到误入歧途,而产生反感?”张奇文说。

虽然全国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中医中药专业的毕业生,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界人才匮乏的呼吁便从未中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医陈先生说,一些西医方法培养出来的中医,没有读过经典,没有传承的经验,甚至对“望闻问切”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能从自然生发的整体观念中寻找个体的病因,结果自然是“千人一方”。

有感于现实的张奇文早年开始主编《名老中医之路》一书,共三辑,就是为了中医传承如果有朝一日突然中断,后继者可以通过书本重新捡拾起来。

□懂得传统哲学才有可能理解中医

2004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为明治维新后进入“冷宫”的中医药“平反”。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说,日本对中医的认识经历了废而立的过程,值得有相似经历的中国借鉴。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少日本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令西医师难以对症下药,中医在慢性病治疗康复上的优势逐渐凸显。

张伟说,中医的好处在于没有病的时候预防它;有了病的时候要防止它加重;病好了,但是症可能没有消失,甚至长期存在,那就要防止复发。

张伟说,在日韩一些地方,人们习惯于先看中医,中医不行了,再看西医。但是我们中国大陆地区却相反,西医治不了,才来看中医。“这是就诊顺序问题,也是文化认同问题。看你用什么态度对待身体的疾病,是用西医除病,还是用中医彻底祛症。

中医在国内饱受争议时,被誉为韩国药学史巨著的《东医宝鉴》已经成功申请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书名中的“东医”,即指“中医”。

但国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却跟不上脚步。“中医讲什么整体观,用人体自身调整去对抗病毒,却找不到一个敌人。”网友赵达功说。但张奇文说,用整体观以及阴阳五行施治,正是中国人最传统哲学的智慧。

从道而言,懂得中国传统哲学,才能真正懂得中医,反之,只知医术而不能领悟中医背后的传统哲学,便可能误解中医。

历代的国学大家往往在中医上造诣深厚。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南怀瑾先生解释说,识知天地生物盈虚消长变通之理,然后方可以言养生与医药,中国医药之学术,其根本基础实秉此而来,则较之西洋医学,徒以人身为本位,以卫生医疗药物理论等为专科,大有不同者在焉。

中医茁壮于传统文化之中,不少典籍蕴含着中医之“”。“把《黄帝内经》和《周易》的哲学方法论应用在医疗保健上,人生天地之间,生活起居,不离地域,日月运行,寒暑迁改,皆与人有密切关系,时间上,同一种病也会在早晚出现轻重之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法生说。

赵法生说,对中医的陌生与误解,随着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乡间里舍,自然会让人们触类旁通,重新理解祖先朴素的医学思想。(本报记者 张榕博 实习生 董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