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科生就业陷尴尬 专家吁脚踏实地去基层医院
近年来,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就业压力也在不断加大。
一方面,城市医疗人才需求呈现出饱和状态,很多“三甲”医院招聘的学历起点动辄就是硕士研究生,这让很多本科生望而却步,更不要说专科生了。另一方面,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严重缺人,但由于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诸多原因,很多毕业生不愿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医改专家李玲2012年曾公布了一组数据,“国家每年培养约60万名医学生,只有约10万人能穿上‘白大褂’。”
城市大医院进不去,基层医院不愿去。处于“夹缝”之中的医学专科生何去何从?是放弃做医生的职业梦想,彻底改行?还是选择扎根基层,做一名普通的全科医生?
据安徽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相关部门介绍,针对深化医改后乡镇卫生院新的功能任务,安徽制定了新的乡镇卫生机构编制标准,重新核定了人员编制。通过竞聘上岗和分流安置,目前全省乡镇卫生院空缺编制岗位人数为1.2万余人,这为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造了机会、留下空间。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安徽采访时了解到,基层医疗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新农合报销比率明显向县级、乡镇医院倾斜,以及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建设等措施的推进,为专科生在基层就业创造了广阔空间,也为他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搭建了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目光投向基层医院。
他们为何选择了基层医院
今年7月,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安徽医专”)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程仁宝和刘灿就要毕业了。作为安徽省首届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专科毕业生,程仁宝和班里其他230名同学一样,毕业后的去向早就明确了——回到基层乡镇卫生院,当一名普普通通的全科医生。
出生于大别山东麓的程仁宝,从小看着爷爷挖草药长大,耳濡目染中,他也对医生职业充满了向往。高考时,原本打算报考体育专业,看到有人在提前批次里填报“免费医学定向生”,他也改变了决定。
如今,程仁宝打算回老家——舒城县万佛湖镇卫生院。
“根在农村,不可能完全脱离土地”。在他看来,读了十几年书,最终能够心甘情愿回来,除了割不断的乡情,还有乡镇医疗条件落后的现实。这座居住着4万余人口、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小镇里,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恰恰是有就医需求的最大群体。
来自黄山祁门县城关的刘灿,对大城市免不了有些向往,这位20岁出头的女孩也曾梦想着像电视剧里的女医生一样,“拿一份不错的薪水,享受轻松的周末。”
“但现实是,城市生活压力大,对于女生来说,基层慢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更适合一些。”刘灿看来,更重要的是,“工作稳定,一上岗就有编制,而乡镇卫生院发展前景也不错。”
刘灿坦言,自己愿意选择基层医院,还有另外一种考虑。她曾经在一家三甲医院实习过,感受最深的是“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即便是病人术后伤口愈合时难免的疼痛,一些家属也非常介意,“不是医生的错也算医生的错,有时有理说不清。”
“相比之下,乡镇卫生院医患之间很轻松。”在祁门县一家卫生院实习时,她发现,病人只要觉得病情好转,就会把医生当作恩人,有时还提着鸡蛋来感谢。“在这里,能够找到医生的职业归属感。”
“对现在的医学生来说,好的工作环境、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就业时都要考虑的条件,有时候,我们把这看得和待遇好坏一样重要。”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