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区人大常委会力推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24.12.2015  12:55

  冬天的阳光,温暖而明媚。昨日,记者来到新罗区苏坂镇黄地村看到,宽敞洁净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连体别墅,郁郁葱葱的百香果园……仿佛走进了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丽乡村锦绣画卷。眼前如诗如画的美景,仅是新罗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如今,新罗区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政府得民心、百姓得实惠的惠民工程,这一切离不开区人大常委会的倾力助推。

   顺应民意 同心共筑强村梦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对生产、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群众的呼声、代表的呼吁,很快转化为实际行动。2013年初,区人大常委会把共创“美丽乡村、美丽新罗”列入重点监督议题,并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向区政府提交了多项意见。2013年下半年,区政府陆续出台了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措施,分批推进18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梳理出13个部门25条扶持政策。从此,新罗区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

  南卓村地处白沙镇西部,毗邻白沙水库风景区,境内风光秀丽。该村深入挖掘河洛文化,保留古民居,将南卓村打造成集农业发展、休闲旅游、宜业宜居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如今南卓村已是新罗区十大魅力乡村之一。在白沙镇镇长、镇人大代表魏云看来,南卓村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人大代表的倾力助推,“在这过程中,人大代表发挥了调查员、参谋员、宣传员、监督员的作用,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助威添力 多措并举破瓶颈

  “猪没了,收入就减少了许多。”东肖镇养猪户邓新发担忧地说。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建新房、拆除乱搭建等,老百姓都理解支持,但要实现“无猪村”,断了老百姓的“财路”,就难了。

  在此背景下,区人大将监督面延伸到养殖业污染治理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上。2014年7月,区人大常委会与镇、街人大联动开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工作调研,提出一系列促农增收的建议意见分级交政府处理。2015年10月27日区人大常委会还开展农民增收工作专题询问,督促政府加大农村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促进农村转型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积极关注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有效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咏兰表示,通过持续监督和全力支持,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尝到环境整治甜头后,村民逐渐理解和支持这一政策,纷纷转产转行,以蜜柑、芙蓉李、百香果、茶叶、薏米、绞股蓝等特色农业为主。“我种植百香果20亩地,收入不比养猪差,现在村里没人养猪了,环境好多了。”邓新发激动地说。

   雕琢美丽 村美民富笑开颜

  开弓没有回头箭,人大的频频“亮剑”,进一步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全区18个试点村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27个“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进展顺利,一个个“山水相融、田园意境”的美丽乡村呼之欲出。

  黄地村是苏坂镇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受地域制约,交通不便。曾经,村里到处可见低矮的泥土平房,房屋因年久失修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在人大代表一个个大胆的建议和鼎力支持下,经过新村规划、土地流转、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大动作之后,如今的黄地村已是风景如画、富民宜居的美丽乡村。“原先住的老房子不仅环境卫生较差,而且交通不便,连小车、拖拉机都开不到家门口。现在住得既宽敞又舒服。”今年初,黄龙彬和家人搬进了新房——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连体别墅,乐得合不拢嘴,现在正准备把新房给儿子当婚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