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北岳庙现唐五代钱纹砖等古物 开辟新路挖出

18.03.2016  11:18

  北岳庙原后殿遗址上,泉塘支路修建工程已暂时停工

  唐五代钱纹砖

  近日,因道路施工,福州鼓楼区天泉路西侧的北岳庙(现挂“北庙”牌子)原后殿遗址新挖出了唐五代钱纹砖等古物。

  这一发现,让多年来一直呼吁保护该庙的王世清老先生,以及当地对这座古庙深有感情的琦上村、琦下村村民,又开始怀念起过去的北岳庙。

  在琦上村、琦下村村民眼里,原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建有天井、戏台、前殿、大殿、娘奶宫、崇顺境等建筑的北岳庙,系着他们的“境运”,族人的平安都依仗它守护。

   破土修路挖出古砖、石雕构件

  “他们无证施工,还被我们发现挖出了唐五代钱纹砖,哪里还敢继续强行施工。”昨日,北岳庙管理人员马钦俤、张学如带着东南快报记者来到北岳庙原后殿,指着已被围挡拦起来的工地说。

  在施工现场东北角坑壁上,考古人员拔出了两块印有钱纹的断砖,还拔出两块两面内凹的斗底青砖。

  据悉,新修的泉塘支路将连接天泉路和白水塘路,全长80米。考古人员来现场前,庙里的人还在施工工地捡回一块刻有水波纹的石雕构件残件、两块钱纹砖和几块明清时期墙砖。

  据考古队队员分析,这些唐五代钱纹砖和清代灰砖,正是古庙历代都有维修的证据。

  “清代应是最近的一次维修,古庙现存的中殿就是清代建筑。”福州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解释说,可尽管本省很多文史专家、学者都有论证,现存的北岳庙就是闽王王审知夺取江山后,为一起打天下的先锋官刘行全立的“开闽第一庙”——北庙,但它现在还依然只是“未定级文物点”。

  “它现存的建筑实在太一般了。”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叹息说,北岳庙即使就是专家、学者们论证的那座福州北庙,但也因为历朝历代的修缮,让现存的清代建筑所具有的文物价值大打折扣。这或许也是这座古庙守护者们多年来想为其申报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如愿的原因。

   已受保护的260平方米若被孤立意义打折扣

  虽然现存的北岳庙还不是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存占地面积260平方米的清代建筑,已被列入鼓楼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

  “也就是说,现存的260平方米内的建筑是受保护的,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不可以破坏。”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说。令这位文物工作者遗憾的是,因为北岳庙还是没有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所以在260平方米以外没有一个保护范围。

  “现在,在这260平方米以外,规划部门和建设部门要修路,我只能说它是合法的。”市文物管理局工作人员说,“可这是一座古庙,它有民间信仰,有民俗活动,你在它后面修条路,前面又做别的规划建设,一点活动空间都不给它预留,那它又还能发挥出它的社会功能吗?”他表示,作为文物保护部门,他们也曾向鼓楼区规划局和建设部门表达过民众的这种期待。他们认为,如果保护这座古庙,却没有给它预留足够的活动空间,将其孤立或者框起来,这样的保护是很难满足民众需求的。

  2016年2月19日,根据市文物管理局2015年8月24日文件批复中的“北岳庙保护范围为建筑主体”表述,琦上村、琦下村的村民们又提出信访,让该单位回复批文,承认“历史上北岳庙原占地面积为700平方米。

  “你说文物部门保护的是北庙建筑主体,后面又批文回复承认北庙原占地面积为700平方米,那现在受保护的是260平方米还是700平方米?所以我们现在不让他们修路,这条路开修,各类手续齐全吗?他们是不是强行施工?”80多岁的王世清老先生对此表示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