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绿色出行比例将达80%以上
北京市规划国土委、通州区政府共同发布通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已经编制完成,于2018年6月21日至2018年7月20日向社会公告,听取公众意见建议。“北京重要一翼”有了设计图。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到2035年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智能融合的智慧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公平普惠的宜居城市。
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
“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控规》着重提出要处理好水与城、蓝与绿、古与今的关系:全面增加绿色空间总量,实现森林入城,人均绿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构建结构清晰、布局均衡、连续贯通的多级绿色空间系统,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100%,让蓝绿交织成为城市副中心的底色。同时,提出要保护并利用好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运河故事,构筑全面覆盖、亘古及今的历史文化传承体系,充分展现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城市风貌方面。《控规》提出通过重构城市空间秩序,依托大运河塑造由古及今、古今同辉的城市风貌。构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风貌格局,展现“绿心环翠承古韵,一支塔影认通州”的新时代城市画卷。加强高度管控,划定基准高度管控区,建立舒缓有序、格局清晰、通透疏朗的城市高度秩序。建设低密度城区,加强建筑规模整体管控,划定规模。
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针对交通、职住、环境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控规》提出将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在绿色出行方面,由以车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构建不依赖小汽车出行的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构建舒适便捷的小街区、密路网,实现路网密、节点通、快慢有序,集中建设区道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在环境治理方面,建立绿色低碳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达到20% 以上。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综合治理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大气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水生态系统基本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