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文化工作者郑德雄:霞浦滩涂文化的记录者

08.09.2015  13:35
最美文化工作者郑德雄:霞浦滩涂文化的记录者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ndwww.cn

   美国摄影学会主席戴维斯为郑德雄颁发美国摄影学会国际代表证书。

   宁德网消息(记者 范陈春 通讯员 何焱红 文/图) 日前,郑德雄正陪同一众国内摄影家在霞浦进行摄影创作,找寻并记录着霞浦滩涂的美。

  “海滨邹鲁”霞浦拥有长达404公里的海岸线,以及坐落在海峡西岸东北翼、面积全国最大的中国最美丽的滩涂。这里的海岸光影变幻,滩涂景色迷人。诡谲的满海竿影、如梦的海上家园,在一片天光云影中诉说着亘古流年,夹带蔚为壮观的海上劳作场景,这便是艺术摄影创作的天堂。郑德雄正是记录下这些景观,并将其展现给全世界的人。

  郑德雄最早拍摄滩涂美景是在2003年。“我曾经在一些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摄影大赛作品展览上,看到不少反映海滨风光的高清影像作品,由此我想到,我们霞浦的海滩风光并不比这些逊色,于是尝试着到海边找画面,并尽可能参加一些摄影比赛,一方面向各地推介家乡的美风景,另一方面慢慢摸索出一些好的取景点。”郑德雄说。

  2004年至2007年,是霞浦滩涂文化开发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几年,郑德雄的足迹踏遍了霞浦的岸线、岛屿、滩涂和渔村。他寻觅着最佳摄影点位、最佳摄影时间,并挖掘出东冲半岛两侧十大最美滩涂集群和东西南北4条摄影路线。同时,他还追寻着摄影语言、摄影风格和摄影理念,希望用一帧帧画面表达出对家乡滩涂之美的感悟。凭借对摄影的爱好,他用自己的作品把霞浦滩涂逐步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

  在郑德雄发掘滩涂文化以前,滩涂摄影在霞浦县还是一片空白。霞浦有句流传很广的民间俗语:“家乡无风景”。这话的原意是,百姓们终日劳作,心无旁骛,久而久之形成视觉麻木,导致“天天观景不见景”。因此,在本世纪初,霞浦县尚无省旅游局批准的旅游胜地,也极少有人专程来霞浦旅游观光,霞浦的美成了“锁在深闺无人知”的美。

  “那时候霞浦人对摄影来说,还普遍停留在‘笑一笑,拍张照’的阶段,连数百元一架的‘傻瓜相机’对于普通家庭都是件奢侈品。”郑德雄回忆说,对海边滩涂和渔民司空见惯的当地人,根本想不到有什么可拍的……

  2008年1月,郑德雄的《心中那片海》在台湾获得第七届郎静山纪念摄影奖最高奖;与此同时,霞浦摄影人何兴水的《海上渔村》获得第47届香港国际摄影展金奖;夏东海的《故乡的海》获首届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学院奖……渐渐地,当这些优秀的滩涂摄影作品在《中国摄影》、《国家地理》等专业杂志彩页频频出现,一幅幅水墨画般秀美的滩涂摄影作品在网络上热传。此后,霞浦“中国最美丽滩涂”的品牌也就此树立起来,并曾被《数码摄影》杂志评为“摄影人必去的十大风光摄影圣地”之首。

  鉴于霞浦滩涂摄影的巨大影响力,美国摄影学会于2010年10月在霞浦建立了创作基地,这是该学会在中国落地的第一个创作基地。在郑德雄的带动下,当地的摄影爱好者纷纷把镜头对准家乡的海岸,把绝美的自然风光和火热的渔耕场景变成一幅幅作品。

  2012年7月1日,霞浦滩涂风光摄影作品还随神舟九号带入太空。在神舟九号返回舱开舱仪式上,这幅作品向全世界作了展示。央视《远方的家·沿海行》用一集篇幅介绍了郑德雄的代表作,并以他为主线介绍了十大摄影点中的北岐、小皓、东壁等景点……此后,全国的摄影爱好者也以井喷的速度加入霞浦滩涂摄影大军中。如今,每年到霞浦摄影创作的摄影人达到40多万人次。

  成名后,各项名誉也接踵而来。2004年至今,郑德雄在全国、国际摄影大赛、展览中,共获得100多个奖项。其中曾获得国际摄联金牌、PSA国际摄影金牌,第五届“影像中国”全国摄影艺术大赛金奖,连续两届获得福建摄影金像奖等;他还于2004至200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摄影家,2011年获福建省“技术能手”称号,2012被福建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授予“摄影技能大师”,2012年度获“PSA(中国)国际摄影十杰”称号等。

  郑德雄还结合“滩涂与渔耕文化”的摄影活动,举办摄影培训班,进行摄影前期、后期创作指导,提供各项服务,组织赛事交流等,使霞浦滩涂摄影在摄影界产生广泛影响。郑德雄以摄影文化为纽带,积极促进宁台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他把一腔热血都献给了脚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