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让“诈捐”透支网友爱心
一名28岁的男子叶某自去年年底开始,自称患有白血病并且家庭困难,向某网络平台提供病历、住院证、医院收费明细等材料后发起筹款。某网络筹款平台新闻发言人王莹说,在筹款过程中,网络平台接到举报,该男子筹款信息涉嫌造假。(7月22日《中国青年网》)
截至到19年5月,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共有20家,在2018年共有超过84.6亿人次网友点击、关注和参与,募集善款总额超过31.7亿元。网络募捐平台因其便捷的募捐形式一经出现就实现了蓬勃发展,为诸多面对重大疾病却无能为力难以承受的贫困家庭点燃了希望之火。中华民族惯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德传统,网络募捐平台为真正急切寻求帮助的困难人群和热心公益的爱心群众开辟一条互相对接的道路。
然而,频繁被媒体爆出的“诈捐”事件,不仅严重的损害了平台的信誉,还深深的伤害了解囊相助的热心网友。从2016年的“罗尔事件”到“叶某诈捐事件”,时下,“互联网+公益”已然面临“诚信危机”的巨大挑战。越来越多的“诈捐”报道也会让捐助者对这类信息感到冷淡。
面对捐款漏洞,助捐平台作为审核方应当好“守门员”角色,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来守护好求助的准入门槛,提升监管的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举报机制。例如,可以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在各地组织专业志愿者队伍,对求助者进行实地调查核实,让伪造虚假信息的失信人员无处遁形。
事实上,平台仅用自身能力难以真正实现全面遏制、消灭“诈捐”事件的发生。筹款人是否得了病?治疗的费用需要多少?善款是否全部用于治疗疾病?这些问题依靠平台一己之力极难查明。因此,相关部门应出台系统合理的慈善法约束行业内不规范行为,提高违法成本,与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建立起一个互联互通的信息核对网络,并通过技术手段,为网络个人求助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安全保障体系。
信任是慈善的基石。想使网络众筹得到长久有效的发展,务必要建立起一个“诚信网络”,让守信者有所得,失信者有所失,决不能让无底线的“诈捐行为”恶意透支网友的爱心。(浦城县委文明办 江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