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成必修课须破三个误区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提出在各学段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其中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一课时,劳动素养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党的全面教育方针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多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同样,素质教育也要求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可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范围是题中应有之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总是轻视、鄙视劳动,特别是体力劳动,劳动教育往往被忽视或者流于形式,抓而不实,停留在课表上。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必须破除三个认识误区。
劳动影响学习成绩,影响顺利升学。不少家长认为,学校开设劳动课,会影响孩子对文化课的学习,影响孩子的文化成绩,影响孩子顺利升学。在他们看来,孩子在校学习,只要智就行了,以智代德代体代美代劳,片面强调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忽视思想品德课程和体育、美术、劳等课程的学习。导致学生受到的是片面教育、畸形教育。我们必须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长,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可要可不要的。劳动教育是孩子接受全面教育实现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孩子培养劳动精神、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获得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的重要途径。其实,劳动教育不但不会影响文化学习,相反还会促进孩子的文化学习。因为,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
劳动累坏孩子身体,影响发育发展。一些家长心疼自己的孩子,担心劳动教育会累坏孩子,影响孩子的身体正常发育和成长。这种担心显然是多余的。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正是因为劳动,才促成了这一转变,因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完成从猿到人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没有劳动,没有人脑、人手的进化,没有语言的产生,就不可能形成人。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安排孩子劳动时,会根据孩子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安排与之相当的劳动任务。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学生安排轻微劳动,高年级学生安排简单劳动,中学生、大学生则安排相对比较复杂、需要一定体力的重劳动。即劳动教育一定是与孩子的年龄、身体、能力等相匹配的劳动教育。科学的、正确的、适当的劳动教育,不但不会影响孩子身体正常发育成长,反而会促进和加速身体发育,使孩子发育得更健康健美。否则,从不参与劳动,四体不勤,只会导致孩子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越来越弱。
孩子不会劳动,不如家长、老师代劳。这也是许多家长在劳动教育上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错误认识。诚然,孩子由于年龄小,锻炼少,劳动知识、劳动技能比较欠缺,这是事实。但是,没有人是先知先觉,天生什么都会。我们的一切知识、技能、能力、经验等,都是从学习、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出真知,劳动更快乐。不让孩子劳动,又怎能让孩子得到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每一次劳动,都是一次学习机会,每一次劳动都是一次成长机会。如果因为孩子不会劳动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由家长、老师包办代劳,那孩子就永远不会,永远长不大,难道我们能给孩子代劳一辈子吗?随便给孩子代劳,表面上是关心孩子,实际上是害孩子,是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极不负责任。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为了孩子的人生幸福,我们必须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以勤奋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安溪县文明办 刘运喜)